珠晖塔身成八棱状,方正敦实。全塔共七层,每往上走,八棱方正的塔身便按比例缩小一码,层层美景各不同。
塔身第一层,汉白玉石上镌刻着“珠晖塔”二字,两侧点缀着“高峙船山远绵学脉,流回耒水广助文澜”的楹联。这内敛正楷由古塔的建造者——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手书创作而成后镌刻于石上)。
建造珠晖古塔的意义,民间说法不一。一说,咸丰年间,当地富商忌讳流水散财,遂听从风水先生的法子,在耒河畔筑就一座宝塔,镇守财源。另一说,建造珠晖塔是为与湘江西岸的来雁塔相互平衡,借力压住掩藏在河床深处的一根金扁担。
珠晖塔是当地百姓心中守财的宝塔。每逢吉日,古塔香火不绝。塔旁的一株古樟也沾染灵气,全身挂满了村民许愿、祈福时,系上的红绸。
步入塔内,即使处在最底层,内部空间也并不宽敞,而向上登塔的石阶旋梯更是窄小,只能容一人通行。
每一层塔身四面皆设有拱门,每上一层,塔身空间愈狭窄。站于塔中,向四面环视,目光穿过一条长长的黑漆甬道,伸向拱门外那片烟腾雾绕的青翠。古塔每一层塔身外围,不足半米宽的环道上缀满了小树与野花,迎合着春末细雨,枝桠间吐露着醉人新绿。书签状的细长拱门,像一枚镂空相框,将山顶的风景框成了画卷。
行至顶层,立于塔缘环道旁俯瞰,脚底是一团团丰密的树冠,烟雨雾气由山涧腾起,随风漂移。远处,雾气渐浓,江水与苍穹一色,透着微微的墨蓝,大型挖沙船缩成了画面中极小的一点,忽明忽隐,辨不出河流的脉络,更找寻不到那隔江而立的兄弟——来雁塔。但此行登塔之美,全在于雨雾。看不清、道不明才更留有想象蔓延的空间。
■本报记者 王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