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水泥现象”在衡阳并非仅此一家。政府强制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转变方式寻找新的市场制高点,在衡阳已不是一个漂亮口号,而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行动。
用“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做“加法”提升产业层次,一场官方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行动的“大瘦身”行动,在水泥、冶炼、印染、煤炭等传统产业悄然上演。
壮士断腕,一进一出天地宽
要想保持“顶端优势”,必须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剪枝”。
不淘汰落后产能就淘汰落后人。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列为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层面强化了对县(市)区的要求。同时,通过将淘汰落后工作与向上申报项目及资金挂钩,与项目审批挂钩,与项目用地挂钩,与新上项目产能平衡挂钩等“四个挂钩”,推动各县(市)区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市环保、电力、工商及税务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抓好强制淘汰落后产能相关工作。仅去年11月,环保、电力部门联合行动,先后强制拆除主变压器4台,现场督促拆除处理设备16台套。
一方面,官方倒逼机制在推动;另一方面,企业自觉行动,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毅然起航。
在衡东县大浦工业园内的领欣铜业有限公司熔炼车间,记者看到,原来综合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反射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最新的倾动式阳极炉。公司负责人阳冬林介绍,去年,该公司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在“围墙内”进行大改造,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先进技术,新上马“10万吨铜阳极板生产工艺改造项目”,不仅将产能从原来的2万吨提升至10万吨,还实现了废气零排放、废水达标排放。
领欣铜业的例子在衡阳还有很多。记者从市经委了解到,2010年至2012年间,衡阳主动淘汰了100家落后产能企业。其中,2012年全市共申报39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有18家企业获得奖励资金,全部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淘汰到位。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好产业“加减法”,在确保列入今年淘汰计划的21家企业全部淘汰到位的同时,利用市场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通过调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优(优化产业布局分工),提升产业层次。“旧产业出,新产业进,通过一出一进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市经信委负责人如是说。
资源整合,能耗下降产值增
与水泥、冶炼、印染等行业相比,煤炭不仅是我市老牌传统产业,也曾为国家能源供应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有水快流”的挖煤思路,在衡阳造就过千余座矿井,曾几何时,小型煤矿一直是衡阳煤炭产业的主力军。
近年来,衡阳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解决煤矿“多小散乱”下了不少功夫。到2012年底,全市煤矿数量已降至91处,但煤炭行业粗放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安全基础依然薄弱,资源整合成为衡阳煤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月上旬,完成煤矿资源配置规划评审;4月30日后,对尚未达成协议的煤矿实施强制评估,确定股份比例;6月30日前,全面完成22个煤业公司的组建……”近日,耒阳市公布了煤矿整合最后期限,标志着煤矿“大矿时代”进入倒计时。
作为衡阳乃至全省有名的“锅炉房”,耒阳市原有矿井77对,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去年7月以来,耒阳强力推进煤矿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工作,相继组建了开元、鸿旭等14家煤业公司,其中6家成功通过复工验收,8家正在进行股权公证、公示和工商注册,待程序到位后进行复工验收。
衡阳市煤炭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资源整合后,全市煤炭行业将只保留26家煤业集团,通过推行大集团、大公司办矿,实行综合机械化采掘,不仅能实现能耗大幅下降,产能、产值明显提升,还将大大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本报记者 刘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