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十版)
四妃常仪及帝挚。《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娵訾(音jūzī)氏女,生挚。”常仪又写作常羲、常娥。《广物博志》卷十一引《异苑》载:“娵訾氏生而发与足齐,坠地能言。”可知常仪出生与帝喾一样,出了娘胎就会说话,秀发与身子一样长。帝挚是帝喾之长子,继承帝喾为部落大联盟酋长,开了子继父位的先例,也为夏禹建立家天下的奴隶制王朝创下了理论依据。《帝王世纪》说:“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禅,乃封挚于高辛。”虽然挚的母亲常仪在帝喾的妃子中排位在后,但因为挚在众兄弟中年龄最长,所以继承了帝位。挚因为德政微弱,后将帝位让给弟弟帝尧,这也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挚回到本部落,仍任首领。
生母不详的帝喾子嗣,还有阏伯(è bó)和实沉。《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能相见,日寻干戈。后帝不,迁阏伯于商,主辰;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就是说,阏伯和实沉两兄弟不和,天天相互打斗,到帝尧时,封阏伯于商(今河南商丘),封实沉于参(今山西太原),一东一西,永不相见。后来把“参商永隔”来比喻兄弟不睦。据传阏伯为火正,因管火有功,后世敬为火神。实沉为水正,因治理黄河有功,后世颂为龙王。因此,对这两人又有视若水火、水火难容的比喻。
帝喾比较有名的女儿是帝女。《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述异记》等书中,都记载有“帝女嫁盘瓠”的故事。各书记载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讲的是帝喾在位时,有房王(一说吴将军)作乱,忧国家危亡,帝喾乃号令天下,有得房王首级者,以帝女妻之。帝喾之犬曰盘瓠,去三日而走投房王,其夜房氏饮酒而卧,盘瓠咬王首而还。帝喾以功赐帝女为其妻,并封盘瓠为侯,去管理南方的部族。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瑶、苗、畲、黎族民族中广为流传,他们还尊奉盘瓠为其先祖,尊称为“盘王”,在很多地方建有盘王庙,历来都得到了人民非常虔诚地祭祠。传说盘王的生日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被称为“盘王节”。
四、帝喾的陵寝和崇祀
现在被认为是帝喾陵寝的有三处:一处为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东的颛顼帝喾二帝陵,一处为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西北的帝喾陵,一处为陕西省合阳县东王乡莘野村。三处陵墓都有不同的文献记载和文化遗存作为依据,莫衷一是,难辨真伪。这种一帝多陵,一人多墓的状况,古代帝王、名家不乏其事,有招魂葬、衣冠葬、纪念葬、尸骨葬等名号。古代学者对这种现象就有所研究,宋代学者李昉在《太平御览·礼仪部三十四·葬送三》中指出:“帝王冢墓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偏见之者,盖以为圣人在其位,仁化广及,恩沾鸟兽。至于殂亡,四海若丧考妣,无思不哀。故绝域殊类之闻天子崩,各自立庙祭,起土为冢也。”帝喾一帝多陵的现象,恰恰说明后世对先祖的崇敬和缅怀。
现存的三处帝喾陵中,当地每年都要举行规模不等的祭祀活动,其中定期举行大规模公祭活动的为内黄县。从2002年起,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传说为颛顼帝诞辰日),由河南省安阳市政府主办公祭颛顼帝喾二帝大典,并举办“寻根祭祖节”。内黄公祭大典规格高,规模大,仪程规范,影响相当广泛,不但当地民间群众也自发前往祭祖,而且海外华人华侨也慕名前来。
其实祭祀帝喾,古已有之。相传现存位于商丘古城西南的阏伯台,就是帝喾之子阏伯祭祀父亲的地方。祭祀帝喾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国语》:“汤,禘喾而郊祭。”儒学经典《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禘、郊、祖、宗,是指祭祀按照配食的不同,而划分的四种规格等级。其中以禘祭为最大,大禘是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定期祭祀祖先的祭祀大典。孙希旦《礼记集解》云:“殷、周皆禘喾者,稷、契之所自出也。”《汉书·古今人表》将汉以前名人分为九等,帝喾等三皇五帝被并列为上上圣人的第一等。在河南内黄、商丘及陕西合阳三处帝喾陵寝所在地,都有历朝历代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的确切记载。
作为上承炎黄、下启尧舜的一代圣主,帝喾去世后,不但受到民众崇奉和景仰,甚至还被神化,就连妃子中亦有享此殊荣的,文献多有记载。
道教认为帝喾在三皇五帝中成就与威名最为突出,加之道德高贵,故把帝喾神化。在王纪成所著的《中华民族1000个第一》称,帝喾是被神化的中华第一位玉皇大帝,尊号为“至尊昊天玉皇大帝喾”,是统领天、地、人三界的最高权者,是神中之王。正妃姜嫄也被神化为“至尊昊天王母娘娘”。
因为后代子孙繁盛,帝喾还被尊为繁衍子孙和婚姻之神——禖神,也叫高禖神。禖即媒,变媒为禖,神之也。高者尊也,高禖,即高尊之媒。高禖神在帝喾之前已有,但帝喾被尊为禖神之后,前代的古昔先禖,则废之矣。王绍兴《王氏经说》卷二高禖条云:“《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因为玄鸟生商的故事,据《礼月令》载,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每年仲春玄鸟(黑色燕子)飞临之际,殷人即用牛、羊、豕(猪)三牲祭祀高禖神。届时,天子亲往,后妃率领九嫔侍从,将天子身上佩戴的圭璧等饰品及弓矢置于高禖面前祈求生子。
其实,祭祀高禖并非王室专利,民间亦盛行祭祀高禖神。中国古代有个上巳节,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上巳日(后来规定为三月三日),过节的目的是祭拜高禖神,求神赐子赐偶。活动的内容有到河里沐浴,举行消灾求洁仪式称祓(fu伏)禊(xi系),还有浮卵、聚餐、野和。这个节日在周朝最兴盛隆重。秦人亦对高禖神礼敬有加,郊禖(其祠在郊外,故称“郊禖”)不绝。可见祭高禖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姜嫄、简狄被后世奉为圣母。《生民》《玄鸟》《毛诗传》云:“姜嫄从帝而祠于郊禖。”又云:“简狄从帝而祈于郊禖。”供奉姜嫄、简狄的高禖祠后来逐渐演变,习惯多称之为“高庙”或“娘娘庙”,而山东泰山一带称为“送子娘娘”,广州地区称为“金花娘娘”,台湾民众则以“注生娘娘”称之。在姜嫄的故乡陕西省杨凌区揉谷镇姜塬村,至今仍有姜嫄庙,并有举办姜嫄庙会、寻根问祖、拜谒姜嫄的习俗。
帝喾之妃常仪去世后还被崇奉为月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常羲(仪)生了十二个月亮,常在天上银河内给月亮洗澡。又因为羲、仪、娥古音通用,后来常羲(仪)又逐渐演变为奔月的嫦娥。帝喾另一妃子羲和被崇祀为太阳神或太阳之母。
在帝喾祠坐落地的雨母山周边,也流传着帝喾祠求子灵验的传说。据《清泉县志》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官至工部左侍郎的王诏(1414~1480年),曾因在帝喾祠求子如愿,对帝喾殿宇进行全面修缮,并撰碑文记其事。王诏根出衡南渔溪王氏,其家族至今仍然人丁兴旺、贤人辈出,被称为“衡阳第一家”。当年王诏祭祀被尊为高禖神的帝喾,是有其原因的。
五、帝喾与中华姓氏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姓肇始于母系氏族制时期,氏兴起于父系氏族社会,后合二为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姓氏的形成,或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或源于国名、邑名、地名,或出自先人的名字、爵位、谥号、官职、技艺、著闻之事,或系赐姓、改姓,大抵都有一番来历。
在上古帝王中,帝喾一脉最为人丁兴旺。特别是500年的商朝、800年的周朝,400多年的汉朝,是帝喾后裔繁衍发展的高峰。这段时期正是中华姓氏产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中华姓氏中帝喾后裔姓氏分支繁多。据考证,帝喾一脉中,子契繁衍400多个姓氏,子后稷繁衍1000多个姓氏,子尧繁衍60多个姓氏,帝喾后裔繁衍古今姓氏有据可查的合计达1500多个。粗略统计当今全国300个大姓,帝喾后裔有王、刘、杨、周、吴等131种姓氏,其后裔主要散布在长江南北地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3%。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寻根谒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中,海内外华人的寻根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来大陆寻根问祖团体所涉及的姓氏已经超过100个,几乎囊括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大姓。在民间,姓氏修谱活动也不断升温。这些活动表面上是一种文化或血缘上的认同现象,实质上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直观表现。这种寻根所寻觅的是全体中华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由此也将带来姓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贸往来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雨母山帝喾祠,作为供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帝喾的祠庙,从舜帝时期起,已近4000年历史,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还远未得到挖掘和宣传。
扩建帝喾祠,或者兴建帝喾纪念馆,可以介绍帝喾的生平及功绩,介绍帝喾的家族,让世人对帝喾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可以从姓氏、宗族文化的角度,详细挖掘以帝喾为始祖的131个主要姓氏的起源、世系、分布、杰出人物等,建设百姓寻根问祖的胜地,并适时开展公祭帝喾和民众寻根祭祖活动,将帝喾祠打造成为打造衡阳人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外地人来衡阳旅游的目的地,成为衡阳与外地文化经贸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