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活动年代大概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公元前2520——前2370年左右),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处于史前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期。帝喾的功绩被人概括为:
“历日月,分节令,指导拓植耕耘;明善恶,信而惠,修身诚服天下;专冶炼,扶农桑,开拓文明纪元;生商祖,育周宗,接续华夏根源。”
一、即位以前的帝喾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多数学者相信司马迁之说。同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是帝喾的叔父。《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张晏曰:“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因为帝喾最初受封高辛这个地方兴起,所以又称帝喾为高辛氏。
《史记·五帝本纪》还有记载: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高辛帝喾,姓姬,因为生下来嘴里发出“ 、 ”的声音,其母亲握裒就为其取名曰 ,又称姬 、帝 ,因为 、俊同音,一些古书上也习惯写成帝俊。帝喾生日,在河南内黄流传为农历三月初二,而在商丘,则民间传说为农历腊月十六。
相传帝喾自幼聪颖敏慧,祖父玄嚣是当时部落首领颛顼帝的伯父,为当朝重臣,自姬 五岁开始,玄嚣就将其带在身边,并随同朝堂商议军国大事。帝喾还曾师从德行好、学问深的柏昭以及神农、黄帝的两朝雨师赤松子。赤松子博学多才,为帝喾后来成就帝业奠定了智慧基础。据《韩诗外传》载,赤松子曾为帝喾之师。在雨母山,也流传着赤松子协助帝喾灭术器的故事。
传说颛顼为帝时,中原以外的边远地区有9个较为强大的部落,他们不时轮番起乱,骚扰中原,颛顼帝组织军队连年征伐,疲于奔命,也难以平叛。后来10岁的帝喾献离间计,使9个部落互相争斗,中原部落趁机起兵,一举平定天下。这就是帝喾十岁一计安天下的千古奇闻。因为才能出众,且治国有功,十五岁那年,帝喾受封为辛侯。至此,帝喾正式成为自己部落的首领,有了独立的活动地(今河南商丘市高辛镇一带)。
颛顼二十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在其执政晚期,据《淮南子》、《竹书纪年》记载,居于江淮一带的炎帝后裔共工、术器父子趁颛顼年迈,欲霸天下,兴兵作乱,颛顼帝令辛侯(帝喾)伐之。帝喾经过大小30余战,直逼共工逃入不周山,帝喾将不周山团团围住,共工终因粮食殆尽,不忍所带残兵困饿而死,怒触不周山而亡。
后来,共工的儿子术器逃到南方,帝喾穷追不舍,双方在雨母山决战,最后术器被灭。也就在这一年,98岁的颛顼帝驾崩,据《路史·后纪八·高阳纪》:“帝崩,而元子立袭高阳氏,是为孺帝。寻崩,而帝喾立。”“元子”在其父亲颛顼帝去世时就已年迈,继帝位10来天就去世了,谥号“孺帝”。帝喾即位那年,正好30岁。
二、帝喾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帝喾是一个很精明强干的部落领袖,多见于古籍记载。《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曰:“(帝喾)博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黼黻(fǔ fú)衣,执中而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他教育人民,敬事鬼神,使上层人物服从于他。他开始穿当时贵重的黄绣花衣,龙和马已被驯服用于骑行,可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司马迁推崇《大戴礼记》,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摘录了这段孔子之语。这些记载说明,帝喾作为五帝之一,不仅是文明的推进者,各方面的业绩也是显著的。
帝喾善于用人。帝喾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学习治国安民之道,广结天下英杰贤才。《左传·文公十八年》:“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 伯奋 、 仲堪 、 叔献 、 季仲 、 伯虎、 仲熊、 叔豹 、 季狸 ,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孔颖达 疏:“元,善也,言其善於事也。”伯奋 、 仲堪 、 叔献 、 季仲为文臣,伯虎 、 仲熊 、 叔豹 、 季狸为武将。帝喾进一步完善了“五正”官制。《帝王世纪》曰:“高辛氏以人事纪官,故以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这官,分职而治诸侯,于是化被天下。”有了贤才辅佐,使帝喾安定天下,实现富国强兵,成为一代圣明的君王。
帝喾遵循前代黄帝和颛顼的制度并有所发展。《鬻子》云:“(帝喾)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颛顼之道而行之。”贾谊《新书·修政语上》:“帝喾曰: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矣。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矣。”这一是说明帝喾是个守业的皇帝,勿需再创立多少新制度,只要按黄帝、颛顼之制行事就能取得社会发展和稳定。二是说明帝喾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才干,能团结和带领民众切实按已定的制度和礼仪办事,以人为本,实行仁爱、诚信之政,因而天下百姓称其德,颂其明。
帝喾进一步改进历法而促进生产发展。《国语·鲁语上》云:“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韦昭注曰:“三辰,日、月、星。以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安也。”帝喾沿用先人观测星宿运行规律的办法,继续改进和推算历法,使它能更好地为人民的生活、生产服务,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敬。帝喾的正妃有邰氏姜嫄,善于种植五谷,女儿善于植桑养蚕,妇女跟随她们为业。
帝喾推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据史载,黄帝时代虽然有了金属货币,但金、银、铜、铁、铅尚处于混而为一的状态。到了帝喾时代,他命大臣咸黑率众于峒山(在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市一带,另一说在甘肃)开矿冶炼,直到将峒山开掘成空峒山,把金、银、铜、铁、铅按品种分类,首次使金属货币分为不同等级,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
帝喾进一步丰富先民的娱乐生活。帝喾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乐器、创作歌舞,以丰富人民的娱乐生活。《山海经·海内经》云:“帝喾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可见当时乐舞之盛。《吕氏春秋·古乐》云:“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箎(横吹竹制吹管乐器)、鼗(táo,拨浪鼓)、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打拍子),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箎。因令凤鸟、天翟(一种鸡)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二仪实录》云:“帝喾始制帷帐。”帝喾时代,不但乐曲更多,发明了多种新的乐器,开始使用帷帐作专门的舞台布置,安排人专门打拍子,还让人扮成凤鸟、天鸡翩翩起舞,可见当时歌舞场面热烈、欢乐而壮观。
与黄帝、颛顼一样,帝喾的生年、卒年也有几种说法。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帝喾在位70年,100岁后禅位给长子挚,寿105岁。
三、帝喾兴旺的家族
据中华伏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先生综合有关资料,帝喾合计有约12位妃子,生23个儿子,仅次于黄帝,家族兴旺可想而知。载于史籍、比较有名的有四妃及六子一女:
帝喾正妃姜嫄及周族始祖弃。姜嫄是一位极娴淑而美丽的伟大女性,《诗经·鲁颂·闷宫》,曰:“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姜嫄的娘家有邰(tái)氏是姜姓炎帝之后,因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下儿子弃。《史记·周本纪》又载:“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弃的后代逐渐兴旺,后来至周文王、周武王时建立了周朝,周族人尊弃为始祖。
次妃简狄及商族先祖契。据《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简狄与三姐妹一起洗澡,正好一只黑色燕子飞过,掉下一枚五色燕卵被简狄吞下,因而怀孕生下儿子契,这就是有名的“玄鸟生商”的故事。《诗经》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契长大后,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帝舜时受封于商,赐姓子氏,成为商族人的始祖。
三妃庆都及帝尧。《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娶陈锋(又写作丰)氏女,生放勋。”放勋,是尧帝的名。传说庆都因感应赤龙而孕,生下尧帝。尧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继黄帝之后最为杰出的一位远古帝王。《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尧帝在位七十年,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给德才突出的舜,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留下千古佳话。因为其德昭日月,史书常以“尧天”或“尧天舜日”来比喻理想的太平盛世。尧子刘累,为汉朝400年天下的祖先。(下转十一版)
文/蒸湘区委宣传部 刘峥嵘
俊
俊
俊
俊
俊
俊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