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1年06月08日 星期三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业优先 势在必行
——关于“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中国就业促进会课题组

  (上接6月1日三版)

  就业优先的实施要点

  形成长效机制

  选择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1.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即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而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情况。一是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大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产业链发展来促进就业。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的就业岗位增长。三是在扩大内需中,注重培养发展新型消费产业,以扩大内需带动就业有效需求。

  2.在要素投入上,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把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一是要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将素质就业作为实现充分就业的要素目标任务。要将组织城乡劳动者大规模的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柱和动力。在“十二五”期间普遍组织城乡劳动者进行就业培训、创业轮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一方面,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另一方面,以此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和终生培训的建立健全。二是要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把培养技能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要素和重要支点。在保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促进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在部署安排和具体实施上,注重将促进就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要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一是要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处理好多就业少失业问题。从产业结构转型上看,要考虑近期扩大内需带来的结构变化和“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着眼于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着力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中的高就业增长的行业。二是要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扩大就业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

  建立政策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政府要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产业投资政策上下功夫,并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培训政策、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机结合,使各种政策措施综合协调、组合配套,逐步形成并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政策体系,使这些政策达到最好的就业效果。

  调控必须防失业

  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考虑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进行宏观调控必须要防止失业风险。

  1.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中,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把传统的“唯GDP论”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提高就业容量。要把投资增长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要在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基础上,增加劳动者收入。

  2.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把握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向、手段和力度,应以最大化就业目标为依据。政府出台大规模投资刺激方案以及各种产业振兴规划,要产生更加明显的就业扩大效果。要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调结构和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尽量减少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如可能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则实行相应的失业保障措施。

  3.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从源头控制失业。要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较大影响时,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当全国或局部地区出现失业人群过多、过于集中时,采取应急的预案和过渡性的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降低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并将他们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准备活动中。

  投入应该多元化

  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

  要合理规划民生财政,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机构,向民生和就业倾斜;制定预算要与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相互配套,对促进就业的资金需求和公共服务的资金安排给予公共财政保障,并更好地吸引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要规范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

  “就业”应成为评价指标

  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指标。

  1.牢固树立“就业优先”意识。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充分就业、就业优先的新就业观和执政理念,切实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2.建立“就业优先”目标评估体系。实现充分就业,是就业目标的最高层次,主要内容是就业增长率、失业率及相关指标,并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相联系。就业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新的就业战略,即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战略下采取具体的政策保障,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体面劳动等。就业政策下有具体的措施,如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等。要对上述目标、战略、政策、措施采取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

  3.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一是将“就业优先”的理念作为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制定就业政策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原则和主要指标之中。二是在财政预算投入、产业规划发展、企业结构调整、教育培训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也应体现就业优先的理念精神,在有关部门的“十二五”规划中,配套提出促进就业的规划措施或创造就业岗位的预期指标。三是通过实行更加明确有效的目标责任制,落实就业民生之本的工作任务,并使之真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六个方面的重要职责,即: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

  (完)  

  热点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一场特殊的工资发放仪式
职工参保, 无业配偶可报销生育费用
珠晖区专项检查劳动用工情况
衡山县帮扶计生家庭成员就业
就业优先 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