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7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拓展“夜文化”,值得期待

  ■封寿炎

  据报道,“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观众已超过两万,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无独有偶,自6月1日以来,成都图书馆实行超长延时服务,成为全国延时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图书馆。该馆每天下午5点后进馆的人数一路递增,从最开始的600余人增加到超过1500人。

  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夜场火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夜间巨大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折射出这种文化需求还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夜经济”早就如火如荼,人们在夜间的物质消费需求很容易获得实现。与“夜经济”相比,“夜文化”的培育明显滞后。人们除了在家看看电视、收听广播,偶尔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去剧院欣赏一场音乐会之外,夜间的文化生活选项依然相对匮乏。

  博物馆、图书馆、实体书店、电影院、剧院等文化机构,应该在构建城市“夜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公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都实行普通的作息制度,文化服务的供需双方很容易出现时间上的错位——在文化场馆开门运营的时段,人们都在上班,没有时间光顾;等到人们有时间,又想来看书、看画、看展览了,文化场馆早已“铁将军把门”。

  文化场馆延时服务甚至提供24小时服务,当然对构建城市“夜文化”大有禆益。不过,也有一些文化场馆发现,单纯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并不能吸引太多的市民。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对于夜间的文化活动有着更高的要求。以阅读为例,对于不少市民来说,在图书馆里简单的静态阅读,其吸引力可能远不如躺在家里沙发上看电视。所以,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除了延长开放时间之外,还应该升级服务质量,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推动市民阅读的拓宽和深化、专业化和精细化,优化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推动“夜经济”发展的同时,但“夜文化”可能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显著经济效益。对于文化场所来说,发展“夜文化”可能还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管理运营难度。因此,发展“夜文化”,还要求政府治理、企业运营、社会文化、个体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的转变。如此,才能实现各种资源的动员、调度和配置。其中,理念观念的转变尤其重要。

  应该看到,因势利导推动“夜文化”的构建、拓展和深化,不但有益于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还有助于涵养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品格、个性和气质,成为培育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无论从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发育来看,还是从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来看,培育独特的城市文化、凝聚具有广泛共识的城市精神,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和赛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世相浅见
深化拓展“夜文化”,值得期待
别再让雪糕成“刺客”
智慧社区,让生活更美好
普及“食安封签”需要硬约束
衡阳晚报版面八A08深化拓展“夜文化”,值得期待 2022-07-22 2 2022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