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昨日隆重举行~~~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昨日隆重举行
缅怀遇难同胞,传递和平祈愿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出席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国旗下半旗。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肃立。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将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之后,陈希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陈希指出,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今日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这是我们对所有牺牲先烈和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陈希讲话后,83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无尽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坚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主持公祭仪式,国务委员王勇、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和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出席。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东部战区、江苏省、南京市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同胞亲属代表,国内相关主题纪念(博物)馆、有关高校和智库专家、宗教界代表,驻宁部队官兵代表,江苏省各界群众代表等参加公祭仪式。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28名观众撞响2197次警钟

  每天12名观众敲响13声“和平大钟”,每年很多参观者留言书写和平寄语,今年以来新征集2700余件(套)史料文物……自2014年作为国家公祭仪式固定举办地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参观人次达数百万,留下了海量的参观数据,也记录下国人对历史的珍重、对和平的渴望。

  “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每天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牢记12月13日、珍爱和平。这已成为纪念馆的一项固定仪式。

  受疫情影响,今年纪念馆共举行了169场撞钟仪式,共有2028名观众撞响和平大钟。

  来自武汉的肖先生在参加完11月中旬的一次撞钟仪式后说:“今年我的家乡武汉受到新冠病毒侵袭,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援助,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和平年代同胞互助的温暖。撞响和平大钟的那一刻,我内心很激动。”

  “让观众参与撞钟仪式,是希望他们在这种庄严的仪式中有一种体验感、沉浸感,真正体会‘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据了解,今年是纪念馆实施预约免费参观的第一年。3月21日恢复正常开放后,每天参观人数控制在8000人以内。截至11月中下旬因公祭日闭馆,今年纪念馆参观量超过117万人次。

  实施免费预约参观后的数据显示,男性占比53.1%,女性46.9%,18周岁至35周岁年龄段的参观者占到了参观总量的59.34%。从来源地看,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参观人次居前三位。此外,境外参观者超过1000人次。

  留言簿高频词“铭记”“勿忘”“和平”

  纪念馆尾厅设有留言区,自2017年12月以来,这里已经留下了近30万条来自不同国家参观者的留言。

  今年,开放留言簿的天数只有62天,但仍有20550位参观者写下了自己的寄语,这些留言纸张摞起来的高度达1.48米。

  纪念馆工作人员从中抽样统计,解析其中4110名观众留言发现,高频词包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涉及2865条留言,占总数的69.7%。

  不少观众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我的国”“愿我的祖国繁荣富强”“我要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例如,来自云南的21岁学生朱敏这样写道:“记住历史,不是去仇恨,而是激励自己更好地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护我们的家园,珍惜和捍卫我们想要的和平。”

  “从高频用词中不难感受到参观者共同的感悟和心愿。很多小孩子还不会写字,用拼音表达心声。”工作人员俞月花介绍,这只是纪念馆近年来收到的观众留言的一小部分。下一步,纪念馆将把近30万条留言数字化,进一步翻译、分析,最后将整理成卷宗,交由纪念馆文物部收藏。

  18万件藏品史料即将实现数字化

  302张日军拍摄的侵华战争期间照片底片,日本出版的《南京陷落》《伊藤独眼少尉首先突入南京光华门》等儿童绘本,以及日军109师团有关“慰安妇”的军医档案……今年以来,纪念馆又征集了2700余件(套)新的史料文物。

  战争的烟云虽已消散,但历史不容忘却。只有敬畏和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拥有和平。2018年,纪念馆开始对全馆35年收集的约18万件藏品与史料进行数字化,并对数字化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下一步,这些数字化成果将分期分批上传至南京大屠杀影像档案数据中心研究资源平台与互联网平台,以满足公众查阅研究之用。

  “智慧化、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参观者直观了解历史,感受真实,还能让研究者更加方便地利用史料和建立发散式图谱,有助于让南京大屠杀史实成为世界记忆。”张建军说,目前史料数字化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数据中心平台已通过验收,将于明年正式上线。

  相关链接

  国内21家“抗战馆”

  成立“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

  记者12日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在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包括该馆在内的国内21家抗战类纪念馆成立“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

  11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倡议建立“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倡议书发布后,很快敲定首批21家联盟成员单位,并确定将秘书处设立在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场馆间团结互助,聚合主流声音,整合和平教育资源,通过共同纪念、联动宣传,更好地揭露法西斯反人类罪行,宣传我国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立场,展示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珍爱和平的良好形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说。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历史的痛感,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让战争成为过去,让和平书写未来”……除了开展线下纪念活动,21家联盟成员单位的负责人通过视频方式线上发声,呼吁勿忘国耻、祈愿和平。

  综合新华网消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缅怀遇难同胞,传递和平祈愿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缅怀遇难同胞,传递和平祈愿 2020-12-14 2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