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9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464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3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13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232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0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8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95例(其中重症病例2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964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487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0738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473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例(境外输入16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2例(境外输入4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356例(境外输入22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05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524例(出院3599例,死亡69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485例(出院450例,死亡7例)。
1
财政部:
8月底前完成疫情
防控期间教育收费退付工作
记者17日从财政部网站获悉,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收费退付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加快办理教育收费退付等。
通知称,中央执收单位要切实履行教育收费(包括高中以上学费、住宿费,高校委托培养费,党校收费,教育考试考务费,函大、电大、夜大及短训班培训费等)管理主体责任。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收取的2019—2020学年教育收费,按规定因疫情原因需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中央执收单位已收取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和住宿费,按规定应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也适用本通知。
通知还明确了退付标准和工作流程,通知称,中央执收单位教育收费的退付标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执行。要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明确教育收费退付或抵扣内部工作流程,逐项审核缴款人提出的退付申请,对符合规定的要及时将款项退付缴款人,或与缴款人办理抵扣确认手续。
2
俄罗斯第二款新冠疫苗开始2期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7日15时59分(北京时间21时59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50285例,达到21549706例;死亡病例增加5345例,达到767158例。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则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8日7时27分,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达21808197例,死亡病例为772452例。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确诊病例达5435908例,死亡病例为170453例。
据俄罗斯政府“遏制新冠病毒”网站17日消息,在俄首款新冠疫苗“卫星V”开始3期临床试验的同时,俄医护人员和高风险群体可率先自愿接种该疫苗。由“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研制的俄第二款新冠疫苗已开始2期临床试验,参加试验的所有志愿者目前感觉良好。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副首席医疗官尼克·科茨沃思17日说,截至当天中午,该国24小时内新增新冠死亡病例25例,创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数新高,新增死亡病例全部来自当前疫情最严重的维多利亚州。
阿根廷新冠确诊病例已逼近30万例,该国政府正通过启动疫苗临床试验、争取疫苗本地生产等方式积极推动新冠疫苗相关合作。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日前宣布,将3月20日生效的隔离措施再次延长至8月30日。部分疫情严重地区重回严格管控的隔离阶段,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将有更多行业恢复开放。
17日,南非启动第二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此前东非国家乌干达宣布,计划12月在该国启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发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为应对疫情,非洲一些国家继续推出各种举措抗疫。
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17日发布的通报,当地时间16日零时至17日零时,韩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97例,其中本土感染188例。这是韩国连续4天单日新增病例数超过100例。当天新增确诊病例中,大部分集中在首都圈地区,其中首尔市和京畿道合计156例。
3
新冠病毒成美国第三大死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确诊首例新冠病例至今8个月,新冠病毒已成为美国第三大死因,排名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疾控中心前主任托马斯·弗里登17日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新冠病毒如今是美国第三大死因,排在事故、损伤、肺部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早老性痴呆症)及其他许多死因之前。”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美国迄今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超过540万,累计病亡病例超过17万例。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过去3周美国日均新增病亡病例超1000例。按照弗里登的说法,美国新冠病亡率高于多个国家;根据上周疫情数据,美国人死于新冠的几率是欧洲人的8倍。
美国《国会山》日报报道,美国冠状病毒跟踪项目发现,美国日均病毒检测次数比先前减少大约6.8万,15个州检测量较前一周减少。不过,美国仍有超过30个州阳性检出率高于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重启经济”应在阳性检出率低于5%之后实施。
4
黎巴嫩大爆炸致新冠疫情加剧 政府寻求部分“封城”
黎巴嫩看守政府卫生部长哈马德·哈桑17日呼吁对境内部分区域实施为期两周的“封锁”,以期控制因贝鲁特港大爆炸而引发的新冠疫情加剧。
哈桑当天接受“黎巴嫩之声”电台采访时说,黎巴嫩确诊病例大幅增加被证明是7月初开放机场之后,而本月4日的贝鲁特港大爆炸导致贝鲁特半数医疗机构受损,更是引发疫情加剧。他警告,黎巴嫩疫情正面临真正挑战,处于“全面警戒”状态。
哈桑呼吁对贝鲁特市区以及位于贝鲁特市以南的贝鲁特国际机场等区域“封城”两周,但没有说明“封城”日期和细节。
黎巴嫩卫生部17日公布的数字显示,该国当日新增确诊病例456例,再创单日新高,累计确诊9337例;新增死亡病例2例,累计死亡105例;累计治愈2809例。
黎巴嫩2月21日确诊首例新冠病例,3月15日宣布进入防疫全国总动员状态。经8次延长,防疫全国总动员状态将于8月30日到期。在贝鲁特港大爆炸发生前,鉴于疫情出现反弹迹象,黎巴嫩政府宣布自7月30日至8月10日实施第二轮“封城”措施。但爆炸发生后,“封城”几乎是形同虚设。
另外,黎巴嫩3月18日至6月底关闭边境。7月1日,贝鲁特国际机场重新开放,但每天入境旅客量限制在2000人次左右。据当地媒体报道,黎巴嫩暂时没有再次关闭贝鲁特国际机场的打算。
相关链接
科普:D614G突变是否
会使新冠病毒更危险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努尔·希沙姆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该国最近从分属两起聚集性感染的4名患者体内分离到携带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并称发生这一突变的毒株“具有10倍的传染性”。
对于变异毒株传播范围的扩大,公众担忧的是,携带这种名为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是否更危险?是否会影响新冠疫苗研发?
新冠病毒属于RNA(核糖核酸)病毒,变异相对较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5月初在《感染、遗传学与进化》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确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中198个曾重复发生的变异,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来自2019年年底。
实际上D614G并不是一个新突变,在疫情初期就已获分离鉴定。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7月初通报说,早在今年2月份,发生这种突变的毒株就已被鉴定出来,当时它主要在欧洲和美洲传播。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网站5月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介绍说,D614G突变意味着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成了甘氨酸(G)。甘氨酸是一种非极性氨基酸,而天冬氨酸拥有一个带电荷的极性侧链,考虑到两种氨基酸基本性质的差异,D614G突变不太可能是一个“沉默的突变”,而被认为具有显著生物学意义。
这种生物学意义如何体现?是否意味着更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科学家对此看法不一。《国际传染病杂志》5月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包含4000多个病毒基因组的新冠病毒“系统进化树”后发现,感染发生D614G突变的毒株可能与更高的病亡率相关。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可能在欧洲人群中引发了致命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特征之一就是携带D614G突变。但研究人员也强调,这项研究缺乏实验证据,仅是对有限数据的分析。
在另一项美国《细胞》杂志7月初在线发表的研究中,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已成为全球新冠大流行中最普遍的毒株之一,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地理范围来看,与不携带D614G突变毒株相比,携带该变异的毒株感染比例都呈周期性增长模式,表明D614G变异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研究还发现,感染携带D614G变异的毒株后上呼吸道病毒载量会增高,但不增加疾病严重程度。
范克尔克霍夫也强调,截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会导致更严重疾病。科研界普遍认为,还需更多研究才能判断D614G突变是否会对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及致病性产生显著影响。
综合已有的多项研究结果来看,有专家认为,D614G突变也不太可能对在研新冠疫苗的功效产生太大影响。大部分在研新冠疫苗都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为靶点,通过表达刺突蛋白RBD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能结合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从而实现预防感染的目标。而D614G突变不在刺突蛋白RBD内,因此不太可能影响表达RBD的疫苗诱导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
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