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抗疟,源于古方
疟疾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记载传染病最早最详的病种。《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等记载了常山及其嫩枝叶(蜀漆)、青蒿和马鞭草等截疟功效。
屠呦呦在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时,将焦点锁定在青蒿,是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启发,从植物青蒿里压出青蒿汁液,汁液里很可能有“抗疟”的化学成分。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考证,古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黄花蒿。
在反复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屠呦呦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 “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屠呦呦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高温”的原因破坏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据此,屠呦呦改用低沸点的溶剂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杀灭疟原虫,疗效优于此前广泛使用的氯喹。1972年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2015年10月, 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 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 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 获得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科学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为中药的青蒿
青蒿始载于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牝痔方”:“青蒿者,荆名曰萩,主疗痔疮”,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东汉《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其正名,以“青蒿”为别名。
唐以前,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宋元明时期,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现存最早关于青蒿有截疟的文献是东晋《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青蒿散,主要用于“妇人骨蒸劳热,四肢烦疼”;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中“青蒿汤”,主要用于小儿潮热; 元代《丹溪心法》卷二中的“截疟青蒿丸”,主要用来治疗疟疾; 明代《普济方》中有“青蒿散”、“祛疟神应丸”等的记载; 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宋元明清各医籍本草均以复方青蒿汤、截疟青蒿丸、青蒿散等治疟记载。
可见,唐朝以前,青蒿虽有截疟的记载,但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宋元明时期,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现代青蒿的药用价值突出表现在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方面,药材质量的优劣也以青蒿素含量的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
青蒿味苦、辛,性寒,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夜热早凉,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病证。中药青蒿是指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非植物学上的青蒿,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部分提取的抗疟有效成分。此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还表现在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免疫等多方面。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 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 30% 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