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记者走进祁东县城连墟乡龙家亭村新建的集体经济项目——黄桃基地,在此务工的贫困户正有序分散在不同地块开展除草、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从3月8日就复工复产了,明年挂果预计可收获4万斤黄桃。”村民告诉记者。
“驻村第一书记”田兴致对扶贫工作的理解是:“要想真正脱贫,除了改善基础设施,还得有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项目,不能人一走就返贫。”驻村两年多,他与队员老雷等人打造了一支“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扶贫之策——
“对症下药”开良方 “靶向治疗”挖穷根
扶贫者:田兴致(市国资委驻祁东县城连墟乡龙家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2018年6月,把家庭的重担交给妻子余翠莲后,我来到祁东县城连墟乡龙家亭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这是我的新“战场”。
驻村第一件事,就是与工作队员一道开展走访。一个半月时间,我们走遍了全村各个角落,对所有贫困户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第一次来到贫困户李钢桥家,看到的是一栋老旧的红砖房,里外没有任何装修的痕迹,地板就是一层硬土。走进去一瞧,一家三口有两人躺在床上:李钢桥儿子患精神残疾,前不久把腿也摔断了;妻子类风湿严重,全身关节萎缩……
这个场景让我和另一个工作队员老雷触动很大,每人拿了200元给李钢桥。之后,我们多次上门,先后帮他妻儿办理低保,申请残疾补助。依靠这些钱,将他儿子送到市残疾人托管中心妥善照顾,也为李钢桥后来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解决了后顾之忧。
像李钢桥家这样因病因残致贫的还有好几家,通过这种办法,我们先后帮助5个贫困家庭解放了劳动力。
经过前期摸底,我们认为该村基础设施落后,地处偏远,位于衡邵干旱走廊最西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经济落后,集体经济为零。为此,决定一手抓基础设施改善,一手抓产业项目。
驻村两年来,我们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先后向上级相关部门、后盾单位申请资金近100万元,流转村里的荒山、荒地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开发了黄桃基地、水产养殖和中药材基地三个项目,老百姓不仅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实惠,还可以在基地内打工挣钱。同时,我们还准备从集体经济项目的利润里拿出30%用于发展村里的福利事业。
脱贫之路——
扶贫工作队专门为我开出“致富方”
脱贫者:李高桥
我是龙家亭村乐方片区4组的村民。因文化程度不高,靠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妻子体弱多病,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
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第一时间找我谈心,得知我曾经在猪场打过工,有一定的养猪经验,便引导我养猪致富,不但帮我申请了小额贷款,还指导我选址、建设猪舍,支持我不断扩大规模,如今猪场从最初的10多头扩大到50多头。
去年发生非洲猪瘟,扶贫工作队请来乡防疫站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我家的猪未死一头,收入10万以上。
今年全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人忧心忡忡。扶贫工作队放弃休假,不仅送来了口罩、消毒液等物资,还与村两委积极组织大家复工复产。今年我有信心“更上一层楼”,力争将养猪规模增加至100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