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扬州大学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扬传统戏曲,塑文化自信——戏曲动画创作实践”作品出炉,它以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谭保成先生的经典剧目《醉打山门》为蓝本,创作了戏曲动画《山亭》,以别具一格的动画形式唤醒“沉睡”的经典。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舞台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各地方剧种百花齐放、熠熠生辉。湘剧流行于湘江流域的长沙、衡阳、湘潭一带,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2005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谭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湘剧表演,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谭派”湘剧表演艺术,《醉打山门》(饰鲁智深)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该剧曾在1952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荣获一等演员奖,其独创的表演风格为业界所震惊。可惜的是,因当时的条件所限,保存下来的影像资料目前很难为更广大的观众所欣赏。而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经典戏曲艺术表演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扬传统戏曲,塑文化自信——动画创作实践”团队指导教师朱贵杰介绍,如何保护、展示、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尤其是已经无法重现的经典表演),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和挖掘戏曲的魅力,是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该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动画的形式艺术化地展现中国传统戏曲,以图形语言更加直观地体现历史的绵延悠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记者了解到,为创作戏曲动画《山亭》,该团队特邀谭保成先生的孙子、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谭力老师为艺术顾问,依据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并参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谭树柏先生(谭保成之子)的画作《折子戏——醉打山门》,反复设计人物形象和分镜,在力求再现真实表演的基础上加入影视语言,以写意的手法精心设计场景,以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特有的活泼、生动、形象吸引更多的观众。
制作前期,该团队还前往苏州、成都、北京等地进行项目调研,进剧院聆听戏曲,学习绘画脸谱并了解戏曲配乐与动作等。后期将继续深入研究湘剧、昆曲、京剧等大师经典剧目,观看优秀的传统戏曲动画,结合专业软件,创作出系列戏曲动画作品。该团队成员向记者介绍,在深入了解了中国动画历史的同时,他与队友尝试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传统美学概念,希望通过动画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和理解戏曲的独特魅力。“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我们扬大学子的创新精神,一定能绘制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相关链接
谭保成(1924.5—1999.11),湖南耒阳市仁义乡人。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衡阳市剧协主席、衡阳戏曲学校名誉校长、衡阳市湘剧团团长、衡阳市政协常委,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其7岁师从叔祖谭松月,醉心湘剧艺术,刻意求新,20岁饮誉湘南剧坛。1952年10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的湘剧昆腔戏《醉打山门》(饰鲁智深),独创风格,使艺术界为之震惊,荣获一等演员奖。苏联艺术家看了演出后称之为“魔鬼的艺术”。1955年冬,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大会上演出《审假旨》(饰张守信),获一等演员奖。1985年在省第三届戏曲汇演大会上再获一等演员奖,三度夺魁。1987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南)上演《醉打山门》,获“楚天杯”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介绍其舞台生涯的“艺海春秋丛书”之一《谭保成》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醉打山门》画册由上海新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