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相观点
近段时间,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在各大媒体热播,伴随着一批批贪官的出镜忏悔,不少人大呼“好看”。笔者在梳理中发现,这些贪官在讲述自己堕落的过程时,都会发出“悔不当初”的感慨。最典型的莫过于重庆市渝北区移民局党组书记王怀清,他说:“党对我培育颇久,我却稀里糊涂走到了这一步,‘悔恨难当’已无法形容我此时的心情。人,只有走到了最后的尽头,才会幡然悔悟!”可以说,“悔不当初”已成了落马贪官忏悔时频率最高的用词。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在阅读贪官的忏悔录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开头:“我出生在革命的家庭”“我是农民的儿子”……这些人生开篇的说辞告诉人们,这些贪官堕落之前都有过一段激动人心的奋斗史。然而,什么时候他们开始了贪腐,许多人并不一定能说得准,但过程却一定能记得清。“由开始的逢年过节接受礼金,到后来的为人办事收人钱财。收受的数额也开始由少变多,胆子也越来越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原副书记李涛忏悔录里的这句话,就是贪腐官员走向堕落时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想,如果李涛一开始做到“慎初”,后来的一切或许就不会发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听取贪官的忏悔陈述时,我们总可以发现,从小节上失守几成贪官堕落的前奏。江苏省滨海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党工委书记王晓明就是最好的例证:“放松了学习,从最初的逢年过节收点客商的土特产、小礼品演变到烟酒、购物卡乃至后来的大额现金,并用手中权力参股企业分红,自己家人插手工程建设,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由此可见,如果王晓明懂得“慎微”,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过去的士大夫处“穷”境尚能“独善”,而今天的许多“达”官们,却因不能“独善”致使不能“善终”。 正像辽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忏悔的那样:“一个人的权力太大了,独断专横,他就会将权力为自己所用。”按理讲,一个电视台的台长也不算什么大官,为何能够将“一把手”玩成“一霸手”,在任职期间,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把单位当成自己的专属领地。“王晓明现象”形象地说明不受监督的权力有多么可怕,同时也从反面印证,一个人只有懂得“慎独”,才能“独善”,从而“善终”。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只有每一个官员都做到了“慎初”、“慎微”、“慎独”,才不致于“一失足成千成恨”,也就不会让“悔不当初”成为忏悔时的高频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