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不可取代
要相信我们的智慧
  衡阳师范学院副校长聂东明:

  高考不可取代

  要相信我们的智慧

  ■本报记者  罗文鹏

  

  “高考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恢复高考4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对于高考在人才选拔上所起到的作用,作为一名经历过高考并受益于高考制度的教育工作者,衡阳师范学院副校长聂东明有着自己的体会。

  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做出巨大贡献

  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为国家选拔了各类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高考制度功在千秋,一点也不为过。”聂东明认为,高考制度是我国最具公平性的制度之一,它以大规模统一考试、统一检测尺度的形式,给予所有考生竞争的均等机会,每一个考生都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避免了因身份、家庭、财富不同而选拔标准不同的情况;每一个考生机会均等,只要考试成绩符合要求,就具备了到志愿学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高考制度对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考已经成为无数青年学生必经的人生洗礼过程,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

  从衡阳县农村走出来的聂东明说,“如果没有高考,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现在很可能还在农村生活着。”他指出,因为高考的选拔功能,使人们看到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希望,促使社会和家庭对教育更加重视,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学习热情。

  此外,高考的考试标准,是经过认真研究并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这些标准去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也提升了社会的人才水平。

  一些社会问题,不该由高考制度来背黑锅

  自高考扩招以来,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越来越多。

  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重知识轻能力,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救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其二,一考定终生,分数说明一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正常需求;其三,地域之间分数线和录取不公平,影响了机会的均等性。

  对此,聂东明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他说,高考在公正客观地选拨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阳光高考”的持续推进,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高考的公平、公正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目前,我们还找不到哪一种制度可以取代高考。”他认为,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其实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延续,我们要对本民族的智慧有自信。而取消高考制度,人才选拔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实在难以预料。

  另外,他指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高考招录的地域不公平;“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社会上对成才的片面理解,对高考的期望过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应该完全由高考制度来背黑锅。

  那么,中国高考制度未来如何走下去?聂东明认为,高考制度需要不断革新,必须始终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目标努力,要尽可能打破一切不公平的壁垒;要更科学地设置考试科目,以契合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科学地改进评价方式,全面反映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需要;同时,还要更合理地制定招生录取的办法。

  “革新高考制度,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他认为,每一项措施的出台,一定要充分地科学论证,反复试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恢复高考40年来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高考不可取代 要相信我们的智慧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高考不可取代
要相信我们的智慧
2017-06-09 2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