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恢复高考40年来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湖南工学院校长罗建华:

  恢复高考40年来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本报记者  谢小青

  

  38年前,罗建华也是一名高考亲历者。

  那是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三年,他成为百万高考大军中的一员,当年的录取率仅为6.1%,他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成功走过了“独木桥”,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作为恢复高考40年来的亲历者、观察者,以及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对于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他有着深入的思考。

  40年来,高考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因为高考一度中断了10年,当年罗建华入学后发现,很多同学已经成家,而有些同学才刚刚初中毕业,班上同学的年龄差竟然有十多岁。这在现在看来是奇观,在当年却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那个年代,高考提供了一个人生大逆转的际遇,大家都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许多农村子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象牙塔,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从此走上了与祖祖辈辈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一晃眼,恢复高考已经40年了。罗建华从当年的考生,成为了一名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他不无感慨地说,高考改革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考试科目、考试内容、高考时间等都在改变。

  “以前的学生在学校就是读书,课余生活没有现在丰富,高考题目类型比较简单,不像现在,有单选、多选,考试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高等院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了‘大众教育’。”

  有数据表明,2016年高考的录取率上升到了80%,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化的名词。罗建华记忆中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是双向选择就业。

  “以分数论英雄”有弊端,但确保了高考的公平

  与40年前相比,整个社会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一种论调说,社会的阶层固化已经越来越严重,高考推动人才流动的功能已经丧失。对此,罗建华表示反对:“不管是上世纪70年代还是现在,高考仍是青年改变命运最公平的竞争方式。我们真实地看到,很多人确实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

  “分数仍是评估学生的重要指标,保证了高考制度最大的公平性。”他指出,近些年,虽然几经改革,但高考分数的地位始终没有撼动。在这样一场举国关注的大考中,不论出生门第,大家地位相同、公平竞争,分数也只能凭自己的能力考出来。

  不过,“以分数论英雄”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尺,尽管保证了最大的公平性,但在选拔人才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他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尤其不利于一些偏科奇才的成长。

  “对于偏科人才来说,高考很‘吃亏’。”罗建华举例说,钱钟书当年数学只考了15分,但是凭着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成绩被清华大学慧眼相中。还有华罗庚,因数学方面的才能,清华大学打破常规,让初中毕业的他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但目前却没有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像钱钟书、华罗庚这类奇才放到现在,几乎无缘进入大学。他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应该为这群人提供一条路子,让他们有机会继续深造,充分施展个性和天赋。

  “高考制度不可取代,教育体系已形成,高考观念也深入人心,目前也很难一下打破。”因此,他认为高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总的方向上,教育模式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要减轻学生的压力,采取一年多次考试,按最高分录取,最终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恢复高考40年来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高考不可取代 要相信我们的智慧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恢复高考40年来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7-06-09 2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