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数十套的作文题,不仅仅考核了学生,更反映出了时代的特点。有人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作文题开始关注社会层面的发展;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作文题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 进入二十一世纪,作文命题更加开放、自由,一方面结合社会热点、紧贴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更关注哲思、人性等内在的方面。
今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外,其余省份均选择统一命题试卷。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从去年起开始实行统一命题试卷。
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国卷ⅠⅡⅢ高考作文题目均已出,其中卷Ⅲ契合恢复高考40周年,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卷Ⅰ是材料作文,根据一项对在华留学生调查,他们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此外,记者统计恢复高考以来的51套作文题发现,材料作文占比近七成。对此,专家表示,材料作文发挥空间更大,开放性更强,“符合高考语文的整体趋势”。
数
说
高考40年
近七成作文是材料题
昨日,在河北衡水二中考点,结束首场科目考试的考生走出考场。
记者统计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数十套作文题发现,给出材料写作文的题目共计34个,占比66%,达近七成。
此外,记者注意到,自1980年以来,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段统计,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题目就偏爱材料作文,10个题目中有7个是材料作文,1983年,还首次出现了看图作文《毅力与恒心》。
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材料命题作文这一类型,在明确给出写作题目的同时还附有提示性材料,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 画〈〉》、1998年的《坚韧 -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都属于这一类型。
2000年至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话题作文居多,包括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Ⅱ)以及2005年的《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等,连续几年,全国卷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话题作文。
2006年出了材料作文《模仿》(全国卷Ⅰ)和《读书》(全国卷Ⅱ),不过这两个作文题目又不同于上世纪的材料作文。那时的作文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2006年的作文题则没有这些限制,也因此被称为新材料作文。
记者注意到,2010年至今,只有2010年的全国卷Ⅱ是以《路径》为题的命题作文,2011年以来,连续7年共计10套试题的作文题均为新材料作文。全国卷Ⅰ考的也是材料作文。
解读
全国卷I今年的题目非常新颖,是非常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任务为“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从命题趋势上来看,非常具有时代精神。现在中国最为关注的就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投身新时代下的社会。题目中所给的关键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传统文化、时事热点。
全国卷II近几年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来命题,让考生选择。而今年是从六句古诗中选择二到三句行文。与以往相比,今年的题目难度更大。六句诗歌相当于六个小材料。非常符合近几年语文考查的最大特点:综合性。考查阅读能力,考查古诗文理解能力,考查语言表达能力。6选2或3更是告诉我们,得发现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其巧妙融合才能完成这一写作任务。
高考为何对材料作文如此偏爱?
针对材料作文占近七成这一现象,学而思网校高中语文主讲教师向欧表示,“这比较符合高考语文的整体趋势。”他解释称,相较其他作文,材料作文显然发挥空间更大,开放性更强。考生在更加宽广的写作空间中发挥行文,更易体现出其个人想法与素质。
此外,语文的综合性非常强,需要考生合理安排、运用自己掌握的各项能力。写作与阅读本就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相互活动,两种能力互相牵制、影响。材料作文恰恰是对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先行阅读,整体把握所给材料,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行文。
记者还注意到,1999年以来,高考作文已连续多年“不限文体”,不过大多数考生依旧会选择议论文下笔。对此,向欧认为,其实记叙文写作更符合学习规律以及学生水平。
从内容主旨上看,高考作文所涉及到的话题越来越贴近生活。向欧说,“作文或多或少能折射出文字背后的作者”,我们希望通过高考选拔那些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并且有深入思考的学生。如去年全国I卷,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唯分数论”的思考。应该没谁比亲身经历了这些的学生们更有话语权。
总之,高考作文一直稳中求变,这些变化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也更加符合选拔人才的标准。
今年全国卷I题目新颖 关注弘扬中国文化
2017年全国部分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1(适用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中国关键词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2(适用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
古诗词
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全国卷3(适用四川、广西、贵州、云南)
我看高考 我的高考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包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年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山东
书店中灯火的温情
一个24小时书店,供人夜读,即使不读书,在那睡觉也可以,平等对待流浪者、大学生等所有阅读者。工作人员说,哪怕有人只读一页只读一行,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谈一下感受,自己命题,体裁不限。
江苏
车来车往
车有各种类型,车来车往,车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人世的变化,道出人生的哲理。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浙江
人生的三本大书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上海
预测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天津
重读长辈这部书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