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华
塔,是传统文化中怎么也绕不开的存在。自唐以来,写塔的诗篇堪称无数。“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是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的白描;“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是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夸张;“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是王安石《登飞来峰》时的写照。王安石这诗的后半部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绝对是如雷贯耳,经常被后人引用。
按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认定,塔是随佛教传入而出现的,最初的塔都是佛塔,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或者存放高僧遗体成为墓塔,故而有塔处即有寺院。即便佛教逐渐衰落,塔也并未受到影响,反而与道教、与风水学说搭上了关系。传统堪舆学认为风水源于《易经》,其脉络是阴阳五行,本来是早期哲学思想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和认识。但自14世纪起,风水学说逐渐附带了浓厚的迷信思想和功利因素,与佛有关的塔因此逐步成了改造风水的重要建筑。古人建风水塔,一般都选址于山顶、水畔或文庙旁,以弥补当地风水上的空缺,希望当地多出人才、多中科举。加上一些信佛、信风水的帝王、名人推波助澜,以及文人墨客登塔远眺抒发心志成就名篇,导致风水塔得到大量营造,明清两代尤盛,各地府城、县城、重要城镇都大量兴建,全国总量超过千座。
这些寄予人们改造风水愿望的塔,大多成了当地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甚至成为航标。曾是梁思成助手、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张驭寰教授曾提及过一件与风水塔常州文笔塔有关的神奇故事:常州文笔塔建塔之前,常州一带中进士的才53人。但“此塔建成后,常州地区先后出现了9名状元、1333名进士”。
我的家乡常宁,按文物部门的认定,有培元塔、烟洲双龙惜字塔两座塔,其中的培元塔就属于风水塔。据《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坊塔篇》的记载,培元塔为“同治五年县绅唐训方建”,“地基张泽清捐”,“始于甲子,越丙寅告竣”。即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年)动工,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年)竣工,地基由张泽清捐赠。建塔的原因是“邑治文庙前缺一火星,宜建塔以补之。”塔建成后,“一以锁双江口合流之水,一以控白面石远峙之山”,从而“地势崇斯元气固,元气固斯人才兴”。建塔的费用由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唐训方“捐廉金二万”,唐训方之所以要建塔,其好友李元度根据回忆,言及唐训方“少时闻县中科第中衰于形势,当于某方建浮图。”
这种风水论调,今人也许不屑,但当时人们却坚信不疑——譬如衡阳的来雁塔,《衡阳县志》载,“明万历十九年,邑人曾朝节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归建此塔。”《碑记》记载,“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意思是建了塔,风水趋好,河道交通都变顺利了。湘军名将彭玉麟于清同治十年还重修此塔,并题写“来雁塔”塔匾。由此可见,一时人杰的曾朝节(明神宗时礼部尚书)、彭玉麟(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唐训方(清同治年间安徽巡抚),无一例外都相信风水,或建塔、或修塔,以改变家乡风水,祈盼地灵人杰。不得不提的是,今天的衡阳仍被称为中国风水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建筑学上,培元塔也有其独特之处。培元塔为砖石塔,八角七级、高39米,其壁体、楼层、塔梯寓于一体,塔梯位于塔壁之中,既扩展了塔室空间,又加强了塔的横向拉力,因而大大增强了塔的稳固性。张驭寰教授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壁内折上式塔结构,可见风水塔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仍颇具价值。
2002年,培元塔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宁的另一座塔——位于舂陵江边烟洲集镇旁的双龙惜字塔,因为历史记录少,建造年代已失考。惜字塔在学术界又称为敬字塔、字库塔,隐藏着一段早已湮灭于历史中的文化信仰——古人认为文字神圣,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即使是废纸也需洗净后再焚化。
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就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时,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来焚烧;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他毕竟设法取将起来,用水洗净,或投之长流水中,或候烘晒干了,用火焚过。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一日,妻有娠将产,忽梦孔圣人来吩咐道:‘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因感梦中之语,就取名为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如今世上人见了享受科名的,那个不称羡道是难得?及至爱惜字纸这样容易事,却错过了不做,不知为何。且听小子说几句:苍颉制字,爰有妙理。三教圣人,无不用此。眼观秽弃,颡当有。三元科名,惜字而已。一唾手事,何不拾取?”
因为《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记录,再加上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惜字塔是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广东南雄平林字库塔,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惜字塔源于明代。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还曾作过不完全统计,确认全国现存字库塔至少有251座——但有趣的是,惜字塔基本上都集中在南方。之所以如此,学者陈芳在《字库塔小议》中认为,字纸送入塔中焚烧而不再循环利用,说明当时的市场已能充分保障纸张的供应。南方的四川、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西等省都是竹纸产区,明清时期手工造纸业就已相当繁荣,这些地方因为有充足的纸张供应,所以正好是惜字塔的分布范围。
烟洲惜字塔为5层楼阁式结构,通体石材,无门无梯而不可登临。它茕茕孑立于舂陵水畔一处天然巨石之上,巨石状如鳌,而塔居项背,想必亦有祈求人文昌盛的寓意。因年代久远,塔身风化严重,石质檐角大多缺失,投放字纸的炉口周围,仿若文曲星官之类的雕像依稀难辨,惟有工整的“敬惜字纸”铭文仍然清晰,与炉口和烟道一起默默告诉世人他的真正使命……
江水南来,逶迤浩荡。江畔有塔,沧桑伟岸。惜字塔可曾记得,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读书人书写的、早已化作冷冷灰烬的一页页文字?流淌了千年万年的舂陵江水,粼粼波光里又是否会偶然记起这个唤作烟洲的地方,昔日惜字塔中不时飘散的袅袅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