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
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国家部署,北大自去年起就开始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教育体系、人事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目前,该校不同单位和部门都正按照改革总体部署推进。北大弱化大学的行政级别色彩的改革,破除大学的官本位体制,去掉教育的官气,让大学回归教育教学与学术学问的本源与本位,他们在大学教师与学生中更好地确立起一种重学术追学问、当大师出大作的价值导向,值得称道与发扬。
2005年,钱学森对前来探望的时任总理温家宝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十多年又过去了,虽然我国已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和文学奖,但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钱学森之问”仍没有得到答案。提起大学,更多的时候,一些机构和学生及家长更是以国家部属大学、省属大学来分类来判断。因为部属大学都是副部级,而省属大学则属于正厅级,落入了行政级别决定大学地位的套路。学而优则仕,不单单是指出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以考公务员、当党政官员为优先选择,就是在大学内部,教授、副教授也以当院长、处长之类的行政职务为荣,行政与官位成了大学内部的风向标、指挥棒。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仍被广泛的诟病。而大学内的行政病、官气重,则是影响大学培养造就高端杰出人才的体制之病。
众所周知,大学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一直以来,大学去行政化的声音都没有停止过,高校“去行政化”更是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要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这为大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处于高校金字塔顶端的北大,很自然扮演了话题中心的角色。所谓大学行政化管理,既指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也指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即行政权力、官本位主导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教师只有先拥有了行政权力之后才会得到教学和学术权力,这直接导致高校老师无法专心教学和科研,多数追求“学官”。而北大的去行政化,更快更好的使得学术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坚持学术权高于行政权,让学问多于官气,让学业重于权谋,形成新的导向与评价。
大学之大者,非建大楼、出大官,而在于出大师、集大成、有大作。北大的去行政化教育改革,使大学教育少官位、去官气,让追学术、当大师成为导向,让追学术、求学问、精学业的大学精神、教育精神回归,将是大学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也是“钱学森之问”求解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