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病人,怀孕33周,胎动多,胎监评分低。基层医院医生告知孕妇和家属:胎儿可能缺氧,继续妊娠会有危险。家属说那就手术终止妊娠吧,医生继续告知,孕龄只有33周,宝宝此时出来会有各种危险。家属一听就急了,生也不行不生也不行,一气之下就转到我这来了。
孕妇眼睛红着,一旁的家属脸色也不好看。胎监检查提示仍然是胎动多、评分低。我想,基层医院告知的确实是实情,现在病情并没有发生变化,风险同样存在。但如果我把那位医生的话再重复一遍,只会更加激化矛盾。
我绕了个弯,告诉他们,任何检查都是辅助诊断,都存在假阳性可能。判断胎儿是否缺氧,除了胎监,还要依据胎动、脐血流、胎儿生物物理评分等等综合考虑。如果所有指标都异常,那意味宫内环境不好,胎儿继续呆下去只会越来越危险,提前终止妊娠总比胎儿坏在肚子里好啊。况且现在儿科技术水平高,虽然只有33周,存活甚至治愈机率都是有的。一番沟通下来,孕妇和家属的眼神从生气、彷徨渐渐变成了信任和希望,心理发生了逆转。
第二个病人是个急诊重症病人,因为胎盘早剥大出血以致休克,来院后立即手术、输血,术后转入成人ICU继续治疗。第二天早上我随肖捷老师去查房,病人情况稳定,状态良好。家属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也跟着建议。老师认为病重的病人在术后48小时之内都是危险期,果真,回到病房不到半个小时,病人便出现了气促、四肢麻木,考虑碱中毒合并低钾低钙,立即又转回ICU,经过一番治疗,病人最终痊愈出院。
事后我反省,如果当时是我去谈话,我肯定会高兴地告诉家属,病人没事了,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如此,虽然家属当时是高兴了,但后续的病情反复和再次转科,估计就难以接受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语言,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语言是一门学问,合适的语言是良药,不合适的语言则是伤人的利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作为医生,要有运用语言把握病人内心的能力,给患者以希望,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产二科 雷林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