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 板 桥

  ■张铁国

  在老家常宁市罗桥镇羊山村,有一条半米宽的石板路,它用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铺成,横亘在田垌中央,一头通往我就读的车田中心小学,另一头通往三公里外的板桥镇上。它“伸展”出的“枝条”,串起周边的村庄、田野、油茶山和菜地。

  离乡三十年并在外定居,我回乡次数有限,加上如今家乡变化万千,交通四通八达,我已经很少再走这条石板路。但每当踏上这些青石板,童年去板桥赶集——赶板桥的一幕幕历历在目。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石板路是乡亲们去赶板桥的就近通道。每月逢二、五、八圩日,母亲就会像走亲戚一样,换上干净的衣裳,与邻居结伴而行,将父亲抓来的鱼、家中种养的蔬菜和家禽,拿到集市上去变卖换钱,添置些更实惠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买些盐、糖、面条,给我们兄弟仨扯几尺做衣服的布等。

  从我记事起,母亲从板桥回来,经常会给我们带些吃的,有时是一串香甜的油粑粑、两块饼干,有时候是几片薄薄的豆油饼、几根小小的麻花。那时的我总认为,板桥是一个“盛产”美食的地方,只要周末没课,跟着母亲去赶集,就成了我的特殊爱好。

  母亲对我跟着去多数时候是反对的。她对我说,一来路程太远,走得太累;二来我去了,她既要买卖,又要照顾我,分身乏术。

  尽管母亲苦口婆心,但我根本听不进去,也不觉得酷暑步行的劳累和雨雪天的寒冷,我通常是默不作声地跟在母亲与邻居身后数米远处,并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老家话说,这叫“跟脚”,很贬义。

  “走起,快走!”有一回,我居然走在最前面,母亲对我跟去赶板桥的怒气还没有散去,她突如其来的喝令声让我诚惶诚恐,我一阵小跑,但是一慢下来,就被她的大步子踩到鞋子和脚后跟。每当这时,母亲的斥责声便响起:这么大的太阳,叫你不要来,你偏要来,走又走不动!

  在母亲的牢骚和责骂中,似乎很快就到了板桥集市。我紧跟在母亲身边,生怕走丢了。母亲做买卖时也常常叮嘱邻居帮助照看我。买卖结束后,见我跟着实在辛苦,总会带着我去买一串油粑粑,或者几片豆油饼、两根麻花,有时候会让我吃一碗家乡的特色小吃——米豆腐。我在享受可口的美食中,徒步的疲倦一扫而空,然后像一位胜利的勇士,大踏步地跟着母亲回家。

  于是,跟着母亲去赶板桥,我乐此不疲。“你跟着去,我才不会买一分钱东西给你吃!”每一次,母亲总是放出狠话,但每次她总要挤出点钱来给我买点吃的。而我却从未见母亲为自己花一分钱买口吃的。早上出门时,她总是吃得饱饱的,实在渴了,她就蹲在路旁的井边,掬饮生水。

  其实,除了吃美食,赶板桥也成为儿时的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圩市上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远比偶尔光顾村里的货郎担中的小商品和村里的经销店门类多得多,常常让我目不暇接,大开眼界。比如大大小小的箩筐、木椅、板凳等手工制品,红薯粉、干笋、蕨菜干等特产干货,鸡、鸭、鹅、兔、鱼等活禽生鲜,各种香气四溢的特色小吃,还有那不绝于耳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要是逢年过节前去“赶板桥”,集市上商品更多,三四米宽的街面上人流如织,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我享受着这一切,沉浸在圩市的繁华中,逐渐萌生出一颗不安分的心——板桥之外,肯定有更大的世界!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离开家乡已多年,每次走在那条青石板路上,我就会想起我逝去的母亲和她带我去赶板桥的那些经历、那份期待:赶圩前心驰神往,街市上的热闹场景和可口的美食,哪怕不吃,看着也心满意足。如今,身在千里之遥的异乡,想起这些,回味悠长。这些年来,那条石板路,仿佛一直在目送着我走向远方,也如同一条亲情纽带,将我的心与家乡紧紧相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赶 板 桥
风掠梨树园
树莓是藏于心间的甜
借 米
初 夏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赶 板 桥 2024-05-12 2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