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安
1971年4月,一条爆炸性新闻传遍了常宁县:洋泉区供销社副主任赵远兴(瑶族)于清明日采摘加工塔山毛尖茶2斤,代表瑶族人民,寄给毛主席,以表深情。中央办公厅代表毛主席写了回信,并寄价款5元。塔山毛尖茶一时声名鹊起。其实,不只是常宁塔山茶,衡阳的茶叶在全国也是有名气,有市场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清泉县(现衡南县)小江口、耒阳新市等集镇均有茶叶交易,属茶农自产自销。专店经营茶叶始于民国初年衡阳县的亨利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衡阳县城(今衡阳市区)有茶叶店5家,从业人员13人,营业额148万银元,年销茶叶4000—5000担,县内销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由亨利和、饮和销往两广。其货源75%来自湘乡,15%来自常宁,10%来自其他县,青茶多,其他茶少。境内其他县此时尚无茶叶专店,只在南杂店兼营。
民国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43—1944年),国民政府规定茶叶为“专卖”物资,在衡阳市设“中国茶叶公司衡阳办事处”,茶叶购销业务全由“中国茶叶公司”垄断,后随衡阳沦陷而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衡阳境内仍限于衡阳市5家茶叶店,茶叶市场一直萧条不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明确制定了茶叶购销等各项政策和措施,衡阳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0年,衡阳市内有茶商27家,各县由副食品店兼营。1955年,茶叶实行计划供应,茶源由省主管部门配给衡阳市贸易公司再供应各茶店,年销量1400担左右。1956年1月,衡阳市茶叶行业(除6户停业、2户转行外)公私合营,成立衡阳茶叶总店。同时,茶叶划归农产品采购局系统经营,供销社代购。次年,茶叶收购及批发仍由供销社系统土产副食站经营,市场零售由商业局副食品公司负责。
1957年至1960年,收购量年平均5000担上下,地销360担,茶叶业务逐步发展。从1961年到1970年,由于国民经济一度遭受挫折,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茶叶生产、经营出现萎缩状态,年产量平均在5000担左右,供销社年平均收购4300担,地销340担左右。
1971年起,在各级供销社大力扶持下,全区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6.3万亩,产量达2.46万担,收购1.56万担,地销5598担。各级供销社配备茶叶专干,衡阳地区棉麻土产公司设立茶叶课,除指导生产、平衡计划外,并经营购销业务。
1982年,全区产茶3.4万担,供销社收购2.39万担,创供销社茶叶收购最高记录。1982年后,全国茶叶市场出现滞销,当年供销社收购2.4万担,翌年全市供销社年末库存达1.52万担,经营单位亏损严重,生产单位则因销路困难而放松对茶园管理,直至1985年茶叶市场逐步复苏,其中高档茶开始畅销。
1988年4月,衡阳市供销社茶叶公司成立。茶叶市场恢复正常,收购1.29万担,地销6600担,社会收购量2万担。
近年,我市茶产业以南岳“云雾茶”为龙头,以常宁塔山茶、江头贡茶、宝盖有机茶等品牌为劲旅,力拓域外市场。茶业行业协会推出了南岳祭茶祖等有影响的活动,衡阳茶的知名度有新的提升。但在湘茶战略版图中,仍处弱势,需要出奇制胜,别开生面。
或许,51年前,常宁瑶族人民给毛主席寄茶叶的佳话,能给今天的茶人以灵感启迪。
附:《衡阳供销合作社志》名茶选介
(一)塔山山岚茶:产于常宁县塔山乡。1987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茶。它采用长叶型茶种,以一芽一叶为原料,芽头大小、老嫩、色泽基本一致。泡水后毫尖竖立,色泽银灰隐绿,板栗香气持久,味醇厚清爽,经久耐泡。相传在宋真宗时作贡茶,历史上制作技术不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经农业及供销部门多年技术辅导,为名实相符的优质茶,年产100担左右,供销社收购少量。
(二)南岳云雾茶,产于南岳山毗庐洞附近。1980—1987年,曾四次被评为省、市优质名茶。特点是:条索细紧,挺秀多毫,香气鲜浓,色泽翠绿,滋味浓而醇厚,手工制作为特号,年产100—200担,供销社在“开放”前,年收购100担左右,“开放”后市场化营销。
(三)岳山大白,产于衡山国营贯塘茶场。1984年以来,多评为省优、部优(农牧渔业部)茶。特点是:原料细嫩,白毫步披、条索圆直,香高持久。年产50担左右。供销社收购少。
(四)祁东红碎茶,祁东高峰茶厂产。1979年、1988年两次获农牧渔业部优质茶称号。其主要特点是:高香持久,滋味浓强。年产300多担,1983年全部交供销社,1983年后,年交供销社150担左右。(本文原载公众号“雁歌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