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荆芥
纵有疾风不低头

  ■谭浩泉

  今年春夏极穷忙,日检医书校药方。

  甫得木瓜治膝肿,又须荆芥沐头疡。

  一生辛苦身多病,四至平和脉尚强。

  寿及龟堂老睦守,不难万首富诗囊。

  元代·方回《杂书近况》

  春三月,百草竞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山野,都可以看到一种本草,柔软轻盈、随风摇曳,却不肯向任何风低头——它就是荆芥。

  李时珍有记载“假苏一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可见,假苏、姜芥、荆芥这三种名字由来就是据其辛香之气而定。而这辛香之气,也使得荆芥成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荆芥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乃血分之风药,常与防风相须为用。《本草约言》云:“今人但遇风症,即用荆、防。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非荆芥不能发泄,非若防风之入肉骨也。”荆芥能解鱼蟹河豚之毒,散皮里膜外之风,除头首高巅之热,敷皮肤风肿之疮疥。治疗产后中风有神效。

  相传很早以前,有位年过三十的妇人,初次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全家高兴不已。由于劳累,产妇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直直地躺在床上,不省人事。

  连着请了三位医生,都没有医治办法。正在此时,从正对大街的大门外,走进一位老人,老者从身上的衣兜里随手掏出一个小瓶,从中取出一些黄褐色的粉末,用绍兴酒调匀,将病人的嘴撬开,将药液灌进胃内。过了几个小时,病人渐渐地恢复了知觉。后有人咨询老者此为何故?

  老者笑答:“我用的药是荆芥。产妇是因为产后劳累,内热蓄积体内,汗出又导致毛孔开放,故而风邪从汗毛孔侵入体内,导致中风,继而引起昏睡。而为了散发体内风热邪气,使其上行而发散方面考虑有很好作用的药材,荆芥是很常用的。”

  荆芥还是一道有名的蔬菜。据记载,北宋的都城开封以荆芥为特色的小吃就十分流行,大盘的凉拌荆芥又唯有京城开封才能吃到,因此,荆芥又被冠以“京芥”之称。之后开封便流传一句俗话,“吃过大盘荆芥”,用来形容人经历过大场面、见过大世面。可见这小小的荆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荆芥虽然算不上绿色菜里的佼佼者,但也有其独特的美味。尤其是春夏,拌上黄瓜,滴几滴香油,透着诱人的香。荆芥有强烈香气,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供作蔬菜食用。荆芥富含芳香油,以叶片含量最高,味鲜美,还可驱虫灭菌,生食熟食均可,但以凉拌为多,一般将嫩尖作夏季调味料,是一种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无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清炒荆芥、荆芥拌黄瓜、荆芥浇汁、荆芥腐竹、荆芥洋葱(俗称老虎菜)等都不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您可晓得渣江“对台戏”?(下)
纵有疾风不低头
让观众看到《流浪地球》影子
凭借个人努力总能扭转逆境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纵有疾风不低头 2022-04-17 2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