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衡 邓一鸣
从1959年至1960年,三湘儿女支边云南,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由潇影集团和兰花草湖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筹拍的《红色橡胶》,以电影纪录片的形式,真实、艺术地再现了湖南支边人筚路蓝缕,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壮举。告诉人们,伟大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抒写的。
电影《红色橡胶》,把镜头对准湖湘和云南两地,对准普通人,其场景和人物是写实写真的,没有丝毫的夸张和虚幻,使我们回到了当年支边人炸裂青春,点燃激情,艰苦创业的情景之中,弘扬和赞颂了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爱国,是一脉相承的民族基因,也是电影《红色橡胶》揭示的主题。其叙述语言和画面朴素无华,分为六章,每一章独立存在,且又丝丝入扣。其脉络清晰、有迹可寻,抒写的人和事生动鲜活,记录了当年发生的故事,显得真实贴切,使人如历其境、如闻其声。
当年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支边云南为焦点的新闻大事件,在湘江和澜沧江起了波澜,让我们根据电影的叙述,作为壮怀激烈的亲身体验。
云南,又叫七彩之南,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发源流经西双版纳,江两岸三叶橡胶林,散布在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了独特绮丽的风景。
这看似自然的风景,却是人工培育的橡胶林,抒写了岁月的沧桑,在树干在枝条在叶脉生发出繁茂的故事。为此,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人工造出橡胶林,那刀耕火种饮风餐雨的场面,那披荆斩棘前行的脚步,不由地大声惊叹:走进这一片处女地的群落是谁,是谁点燃了这一片科技文明的星火?
60年前,距离云南1000多公里的湖南,一股5万人汇成的洪流涌向七彩之南,创造了大迁徙大支边的传奇。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棵叫橡胶树的植物。
用于军工、交通、民生的橡胶,就是从这橡胶树流淌乳白色的胶液提炼加工而成。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更需要具有战略意义的橡胶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橡胶是紧缺之物,在西方帝国主义层层残酷的封锁下让我们举步维艰。为了突出重围,农垦部派遣植物学家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试种成功。但因边陲地区人口稀少,如大面积种植橡胶树,劳动力成了一大难题。毛主席听取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汇报后批示:我家乡人很多,可以调一批人去支边,开发边疆。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西南边陲种出橡胶来,湖南省把调集5万名青壮年的任务,分配给醴陵、祁东、祁阳三县,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大迁徙开始了。
祖国的需要,就是每个去支边人的家国情怀。以祁东县为例,仅仅不到5天的时间,报名去支边的人达10万人之多。而恰恰他们是一群很普通的人,更多的是散发出泥土香的农民子弟。在支边的队伍中,我们看见了一束光那么耀眼地照亮,那就是共产党人,为报效祖国树立了坚固铿锵的标杆。
当这支边大军来到云南不同的农场时,澜沧江起了波澜,云贵高原起了风云,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有了温度。
这里神秘、陌生,林木森森,茅草盖过头顶,还有瘴气、虫兽、少粮、寒冷、炎热、疾病等,环境的艰苦远远超过支边人的想象。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和却步,信仰如钢坚强,砍芭、护林、割胶、保卫边境线的安全,从没放弃垦荒戍边初心不改的追求,经受起严峻的考验。
于是,中国人创造了奇迹,在橡胶的种植禁区北纬23度线以北地区成功生产出了橡胶,打破了西方科学界北纬17度以北不具备种植天然橡胶条件的魔咒,将种植橡胶的地域推进到北纬24度。
如今,60年过去了,湖南支边的第一代有的已是暮年,有的已经埋骨大山,但给年轻的共和国铸造了荣光,阐释了生命的意义。昔日,砍芭过的地方,橡胶林密布山野,建成了我国第二大橡胶园,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第二故乡。
现在,支边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在坚守、流变、融合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前人创造了历史,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高,在事业发展中赋予新的华章。他们作为成功创业的群体出现时,被世人赞誉为“湖南现象”;他们与少数民族血脉相连,鱼水相亲,抒写了民族大融合的旷世风流。
坐落在瑞丽农场弄岛分场有一个高大的石碑,碑中间写有“支边光荣”,两边对联是“豪情志壮南疆土,业绩永载铭丰碑”。这是时代的见证,不由地为我国已建成高科技的橡胶生产基地,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这是支边几代人奋斗不止的结晶。60年,弹指一挥间,支边人摆渡岁月的峥嵘,溅落了多少日月星辰,斑驳了多少青丝白发,把民族坚挺的脊梁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彪炳千秋。
电影《红色橡胶》摄取支边这一题材,以纪录事件的形式,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旨在抒写支边人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的爱国情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种情怀永远不会过时,可歌可泣,继承弘扬。就像两条江,一条是湖南的湘江,一条是云南的澜沧江,流经的地域不同,相同的是千回百转、劈波斩浪,任何的危石险滩难以阻止一路前行。
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