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书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和发展思想。特别是第四个专题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言简意赅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人民,就会失去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倡“滴水石穿”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他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人民美好生活”是一个高频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出现了 14 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让老百姓幸福。我们党肩负的责任重大,任何时候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想法,必须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把“人民至上”落实在行动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累在一起。老百姓关心什么就抓什么,老百姓期盼什么就干什么,老百姓反对什么就改什么。应经常深入基层,直奔问题、直奔现场,听真话、摸实情,弄清楚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是什么,发现问题现场协调、现场解决,实打实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对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坚持每一件都亲自看、亲自批,跟踪督办,件件都要有回复、有结果。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要抓住具体事,一件一件干、一项一项办,争一流、创先进,以实际成效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通过全面提升政府的政治力、执行力、协调力、创新力、整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民,最实在的成果惠于人民。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初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