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绿色的莲田被荷叶填得满满的,沿两边的丘陵往远方延伸,一眼望不到头。荷叶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和丰满的莲蓬,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就是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新联村的湘莲种植扶贫基地。
“这150亩湘莲是今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种的。不仅实现了产业扶贫,还打造了美丽乡村的好景致。”村党总支书记刘元平对湘莲产业称赞不已。
引进多种产业
打造脱贫“聚宝盆”
8月24日一早,村里的贫困户罗春生就和几位村民斜挎着编织袋,手拿镰刀下田了。不久,他背着大袋的莲蓬爬上田埂。自从村里有了产业,他不出村就可以打工赚钱了。
今年55岁的罗春生是该村勤劳脱贫的典型。他妻子是聋哑人,两人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工作队驻村后,将他家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他家享受了产业扶贫分红和教育、医疗等扶贫政策,还进行了危房改造。为了家人的幸福,罗春生十分勤劳,种了3亩多水稻,承包5亩多水面的山塘,放养了上千条鳜鱼。村里按每月2000元的工资请他管理湘莲基地。罗春生算了算:“如果鳜鱼卖得好的话,今年纯收入可以达到四五万元……”
像罗春生这样的贫困户新联村还有很多。村里80%的土地为紫色页岩,条件比较差。村民以种水稻为主,因为缺水只能靠山塘、机井灌溉,属于靠天吃饭农业,种植业、养殖业都未形成规模效益。
2018年5月,市委办工作队进驻新联村。帮扶工作队紧盯54户贫困户,团结村支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大力提振村集体经济。其中,产业帮扶被列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2018年,投资47万元新建2座共83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底并网发电,现在每年可创收约8万元;2019年底投资30万元,流转稻田种湘莲,预计可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今年,工作队又筹集资金70万元,正在建设年饲养3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牛舍的水泥坪已经建好了大半,坡下一台挖机正在开挖化粪池……
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勇说:村里所有的扶贫产业都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系机制,通过产业发展,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已脱贫51户158人,初见成效的湘莲产业可以连续收获5年,电站等产业持续时间更长,为贫困户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长久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美丽乡村
新联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条件差,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都比较落后。近年来,市委办高度重视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先后6次开会专题研究落实各项扶贫惠农政策,多方联系帮扶资金。三年来,共拨付扶贫专项资金180万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8万元。原来村里办公场地简陋,党员连开会学习的场地都没有,市委办筹措各类资金106万元,按省级贫困村阵地三化建设标准,将废弃的原界牌小学依照村民办事大厅、党员大会议室、办公室、扶贫工作站等一系列功能装修配置一新,还设置了扶贫阳光台、结对帮扶公示栏、政策宣传栏、作战挂图、党建工作等16块宣传栏。为改善基础设施,市委办牵头对接相关单位争取了180万元资金,加厚拓宽村道5.7公里,整治河道3000多米,筹资10万元维修近乎报废的骨干山塘一口,确保下游200多亩稻田灌溉用水。
两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联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道加宽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的钱包鼓了,乡村也愈来愈美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