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讲话原文】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

  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十有二次,因乎十有二建而得名,日运刻移,东西循环,固无一定之方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解读】

  《思问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自然科学问题。

  在《思问录·外篇》,王夫之在谈论天文历法中的主观命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时,阐述了自己的名实观:“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说,天本没有“度”“次”之名,其得名仅仅是人们为了认识天象方便,把太阳每天运行所经过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并非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因此,要真正了解天象与节候,就不能受“度”“次”之名的束缚,而要去考察实际的天象与节候变化。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非常深入的讨论。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王夫之这种重实据、实践、实际的思想,是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现。

  (杨立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玄奘,心系家国的大德高僧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中国史话》
文人画牡丹,不重“富贵”重“精神”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2017-10-11 2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