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吟吟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殷晶,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自小的耳濡目染,从小就梦想着能做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1999年中师毕业后,她梦想成真,在衡南县泉溪镇殷老龙村小当了一名乡村教师,随后调任镇中心幼儿园、镇中心小学。
18年来,她在这块偏远之地默默坚守,辛勤耕耘,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在今年的全市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她获评“衡阳市优秀乡村教师”。
学生的需要是她坚守前行的动力
殷老龙村小地处偏远,距离泉溪街有8里路,学生上学有的要走八九里山路,交通极为不便,这里的办学条件很差。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中午部分学生和教师不能回家吃饭,都要在学校解决。因为没有公共食堂,教师们只得轮流做饭。教书或许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饭菜,这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她边做边学,尽量使饭菜合同事们和学生的口味。
2010年殷晶调入中心幼儿园工作,为了办好幼儿园,她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副园长,又是班主任;既是教师,又是保姆;既是采购员,又是安全员。本身就患有多年的咽喉炎,由于用嗓过度,多年的声带息肉越长越大,实在没法坚持了,只能选择做手术,手术后医生建议休假3个月。结果不到半个月,她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2016年殷晶怀上了二胎,尽管是高龄产妇,可是由于教师缺乏,无人顶岗,她硬是挺着个大肚子咬牙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很多次在课堂上冷汗直冒,几近虚脱。实在支持不住了也只是一手撑着讲台稍作休息,一手捧着肚子,忍着疼痛坚持把课上完。
不论在哪所学校,她总是到校最早离校最晚的那一个,家访山路走得最多最远的那一个,教学业绩最突出的那一个,教学教研成果最丰的那一个……她总是说,在偏远山村,每一个孩子都怀揣着朴素的梦想,那就是走出大山。作为教师,她要为学生的梦想助力。“学生们的需要就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是我们坚守前行的动力,也是我们最大的奋斗目标!”
授课讲究既传授知识也愉悦心灵
从教以来,殷晶始终认为,过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新方式在现代教学运用中层出不穷,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她必须不断学习,反复实践。
从理论培训到实践操作,从校本培训到省培国培,从PPT制作到白板技术运用,从市内教学讲座到远程教育,她的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践学。
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操作性强、直观高效、侧重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高效课堂逐渐形成。她的课集知识性、趣味性、愉悦性于一体,既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也愉悦和美育孩子的心灵,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她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欢迎,倍受教师的尊重,赢得学校的重用。十多年来,她所教的班级成绩不仅在泉溪镇一直排第一,在全县也一直名列前茅。参加全镇全县各种教学示范课、教学比武课,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教学之余,她没有放弃对教学规律的探索,多年来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和国际级媒体发表。2009年她撰写的《让教师的语言甜一些》被《现代教育报》发表;论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与把握》《让爱住进孩子的心里》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16年主持衡阳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模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