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AI“复活”亲人亟须划定红线

  ■王   琦

  今年清明节期间,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热议话题。在电商平台,有店家提供这项收费服务,低至几元钱就能“复活”亲人。业内人士认为,在推动这类AI应用时,要把握好创新、伦理以及法律之间的平衡。

  从伦理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考虑这种“复活”行为是否尊重了逝者的意愿。如果逝者在生前明确表示不愿意被以这种方式“复活”,那么任何人都不应该违背其意愿进行此类操作。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这种行为是否会对生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过度依赖虚拟的亲人形象,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从法律角度来看,AI“复活”亲人涉及到多个法律问题。首先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在使用逝者的个人信息进行AI模型训练时,必须确保这些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其次是肖像权和名誉权的问题。如果未经逝者近亲属的同意,擅自使用逝者的肖像和名誉进行商业活动或传播,将可能构成侵权行为。最后是著作权的问题。如果“复活”的亲人形象被用于创作作品并进行传播,那么这将涉及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亟须为AI“复活”亲人划定明确的红线。首先,应制定严格的伦理准则,确保这种技术的运用在尊重逝者意愿和保护生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肖像权、名誉权和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这种技术的合法运用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应加强对相关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业务行为符合伦理和法律要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世相浅见
新规出炉,预付式消费迎来新解法
联动治理问题主播“分身术”
“火起来”更要“潮下去”
AI“复活”亲人亟须划定红线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AI“复活”亲人亟须划定红线 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