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今年清明节期间,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热议话题。在电商平台,有店家提供这项收费服务,低至几元钱就能“复活”亲人。业内人士认为,在推动这类AI应用时,要把握好创新、伦理以及法律之间的平衡。
从伦理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考虑这种“复活”行为是否尊重了逝者的意愿。如果逝者在生前明确表示不愿意被以这种方式“复活”,那么任何人都不应该违背其意愿进行此类操作。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这种行为是否会对生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过度依赖虚拟的亲人形象,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从法律角度来看,AI“复活”亲人涉及到多个法律问题。首先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在使用逝者的个人信息进行AI模型训练时,必须确保这些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其次是肖像权和名誉权的问题。如果未经逝者近亲属的同意,擅自使用逝者的肖像和名誉进行商业活动或传播,将可能构成侵权行为。最后是著作权的问题。如果“复活”的亲人形象被用于创作作品并进行传播,那么这将涉及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亟须为AI“复活”亲人划定明确的红线。首先,应制定严格的伦理准则,确保这种技术的运用在尊重逝者意愿和保护生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肖像权、名誉权和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这种技术的合法运用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应加强对相关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业务行为符合伦理和法律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