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住进了高楼大厦,部分居民时而怀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工作日里积累了不少压力,趁着周末闲暇,也有不少年轻人乐得体验“一日农夫”。近日,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书房社区的共享菜园就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雨后,不少社区居民提着水桶、扛起锄头,脸上洋溢着笑容。
点评:共享菜园并非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近年来,多地都曾开展此类尝试。除了提供土地租用之外,这些菜园还一站式售卖种子化肥等农资,并针对上班族的生活节奏提供不同程度的托管服务,让内心向往“诗和远方”,但时间、体力和劳动技能有限的群体也能轻松参与其中。从性质上来看,多数共享菜园模式可归为庭院经济的一种;从规模上来看,目前仍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若是消费者热情减退,前期的投资如何收回?经营有序的共享菜园让人向往,也要看到规模适度和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循序渐进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营模式。
2.近年来,“微专业”在高校中火了起来。“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虚拟空间文化生产与管理”……这些都是高校开设的热门“微专业”课程。
点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设“微专业”课程是现下高校主动直面市场的一次尝试。在部分人看来,过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总是绕不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病,再加上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亟需探索新路径。较之而言,课程内容更灵活、教学方式更多元的微专业课程,恰恰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的创新之举。因其不仅能够在传统专业课程上做增量,有效弥补传统专业设置口径过窄、培养周期过长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3.“我买这部苹果手机的时候才花了7000多元,维修费却要14000多元,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4月6日,武汉的王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去维修手机时遭遇“价格刺客”,维修费竟是手机售价的两倍。刚刚参加工作的她付不起高额的维修费,只好把手机抵给维修店,还倒赔给他们500元,“整个事感觉我是被诈骗了!”
点评:长期以来,由于手机维修专业性强,而且维修价格不透明,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设下种种圈套。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让手机维修领域乱象丛生。显然,手机维修行业也该“维修”一番了,成为了消费者的共同心愿。当务之急是应当给手机维修立规矩、定规则,让维修价格做到公开、透明。此外,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勇于举报、监督,对违规从业者实行黑名单制度,并定期公布于众,从而倒逼商家守法经营。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