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慧
慈善十年,是我职业生涯引以为傲的高光时刻,它的光芒,照耀和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与目标。
慈善十年,我“心中有热爱,眼里有光芒”,个人努力仅是沧海一粟,但在我的人生刻度上,却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今天,我谨以用文字来纪念这一段不复返的宝贵时光。
邂逅慈善,遇见平台
2013年11月,我到慈善总会办公室任职。身为慈善“小白”,我开始满腔热情探索慈善事业的发展途径。通过上网学习,利用“拿来主义”总结提炼了省外同行的做法,学习借鉴省内兄弟市州的经验。
短短半年时间,在蒋勋功会长的带领下,历经了两次高层汇报,两次高规格会议,我们的建议、方案全部通过,内心的激动无法形容。发展中的障碍得以扫平,问题迎刃而解,高规格的工作协调机制,出台相关文件,财政资金注入慈善基金等系列支持慈善发展的举措相继实施,而心心念念全覆盖的“慈善一日捐”,则以一种全新的机制重新启动。10年来,“慈善一日捐”成为慈善资金积累的主渠道,每年为慈善输送新鲜血液。
回馈社会,遇见企业家
犹记得,我的第一次劝募经历。
2014年5月,带着关爱抗战老兵的项目,我鼓足勇气踏进某企业的大门。
我找总经理介绍项目,找董事长大讲特讲企业文化。为加深联络和培养感情,每隔两三天下班后我都会去企业看看、坐坐。一天,董事长看到我又去了,便说:“这个时候别人都下班回家了,你还在我们这里,这样吧,你也不需要去找其他企业了,这20多万元由我们中心的4家企业全部捐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一刻,内心的感激、欣喜都溢于言表。很快,高规格的慈善捐赠仪式过后,该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多年的劝募之旅,我又结识了多位知名企业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能感受到那种源自内心的仁慈和对弱者的怜悯之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凡人微光,遇见志愿者
想获得快乐,就去帮助别人吧。这是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志愿者们发自内心的体会与感受。初识志愿者,是2014年初市慈善志愿者总队成立,邀请志愿服务组织成为慈善总会的志愿服务小分队。从那时起,我深入了解了志愿服务组织,也认识了许多无偿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的平凡人。
“衡阳的道德名片”唐备战,20多年来,以志愿服务为己任,将自己的名片散发给需要帮助的人,活跃在雁城的大街小巷。
王永红,多年来默默地做一名“全职义工”,把公益当作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蓝丝带志愿者协会的“湖南好人”贺玲玲,身虽残疾,但自强不息,她带领的蓝丝带志愿者协会也成为了我市第一家民间慈善组织。
“船山助学”品牌的主要发起人、创始人、船山助学志愿者协会王继斌,他发挥个人专长,统筹线上线下公益资源,资助的学生中有41人考上大学,20余人成为了他们的志愿者,参与爱心传递。
……
还有邹肇睿、万小玲、曾煌辉、刘杏贻、娄香疑等这样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用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助人自助,遇见社工
结缘社工,从慈善开始。2019年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部门自上而下成立,作为一名老慈善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在这里,我又结识了一群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身边雷锋·衡阳好人”朱美红,心理咨询师,从事社会工作9年,她创办的甘霖社工中心,通过服务个案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主办公益活动,累计帮助1万余名社区矫正对象、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全国助残先进、市残疾人托养协会会长冯玉兰,2007年从事关爱残疾人社会工作,创办了我市第一家五星残疾人托养机构,之后孵化了多个公益机构,在公益之路上越走越远。
从志愿者成长为一名社工,再到成立公益服务中心,我亲眼目睹了谢晖的成长——发起公益项目,募集善款为社会群体提供关爱帮助。
除了他们,还有段飞燕、谢超华、邓金莲、王华、凌丹等一大批在乡镇、街道社工站从事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社会治理工作的基层民政社工。
不久后,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职责将被划到社会工作部,归口党委领导,我由衷地为社工和志愿者们感到高兴,平台更高了,更受重视了,发展也更顺畅了。
人心向暖,岁月情长;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慈善十年,有热血,有感动,有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也有自我的艰辛努力。
慈善十年,总有一种力量鼓舞着我,总有一种温暖包围着我,总有一种光指引着我。
站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再回眸,感慨万千,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我已同家人商量好,退休后将继续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传递爱的力量,让人生下半场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