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琐忆

  ■李  昂

  儿时的记忆最难忘怀,如同一缸陈年老酒,愈久弥酽。

  我的童年记忆,最温馨、甜蜜的,除了过年之外,就要数下面几桩了。

  一曰闹洞房。乡村嫁娶,大都选择在冬季农闲时节。新娘过门后,由女眷们陪在新房里。傍晚时分,“拜堂”仪式之前,领着新郎的两位司仪“礼生”,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关闭的洞房门外,开始有板有腔地吟唱,等待开门。旁边有两个五六岁的孩童,手捧着点燃的红烛。我就曾为捧烛童,因而聆听到许多动听的诗歌,像“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等。虽然当时朦朦胧胧未解其意,但那词句、节奏、腔调,却深深扎根在脑海里。

  大概是为了酝酿迎亲的高潮,两位“礼生”吟唱了半晌,还不见女眷开门。于是两位更加来劲,索性搬来“刘海砍樵”的花鼓调,声音一男一女,“胡大姐”“海哥哥”高腔大嗓唱将起来。同时,唢呐、锣鼓、铙钹一齐助兴,这才叩开了房门。

  接着是“拜堂”仪式。新郎、新娘拜了天地、祖宗、爹娘以及三亲六眷后,仍由“礼生”领入洞房,于是开始了“扎帐”仪式。就是让新郎、新娘坐在床沿,“礼生”站在床边,把花生、糖果、红枣、湘莲等用拇指与食指捏着扎入帐内,一面高声吟唱:“一扎金玉满华堂,二扎嫦娥配玉郎……”从一扎、二扎一直唱到十扎,然后又是“扎帐东”如何如何,“扎帐西”如何如何……我后来学到古典文学中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联想起这“扎帐”的赞语,不知是谁借鉴了谁。

  “扎帐”的时候,我们两个捧烛童则脱了鞋子爬上床去,争拾着糖果、花生之类。我们穿的是棉布长袍,撩起衣襟,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兜,真是其乐无穷!

  二曰看戏。其时在乡间巡回演出的有两种戏班,一是木偶戏,二是“影子戏”(即皮影戏),每个戏班,包括奏乐的也就三五个人,可说是个最早的文艺轻骑队了。因为没有电视,电影放映队也很少来,看木偶、皮影戏就是高级享受了。当然,最“过瘾”的还是看“人戏”,不过这就要就机会,到三里外镇上的圩坪去看。有一回重修金溪石拱桥,乡亲们集资演了三天戏。其时我还不到五岁,小叔让我骑在他肩上,老远就听到舞台上密锣紧鼓之声——成年之后才知道,演的是《水漫金山寺》,只见变成人形的虾、蟹、蚌、螺,在锣鼓声中紧张地来回穿梭。我忽然发现那个美丽可爱的田螺姑娘,便央求小叔驮我到舞台边去,高低要娶田螺姑娘做老婆。直到前些年,我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年近期颐的小叔还说起这段情由,引得哄堂大笑。

  三曰过“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日,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也是我们小伙伴的节日。大家商量着为当晚的牛郎织女点灯照明。我们院子是聚族而居的百年老屋,堂屋两边共二十来户人家,房前屋后有许多柚子树。大家搭着竹梯、背着背篓爬上树去,摘下那尚未熟透的柚子,掰开它厚厚的青皮,掏去柚子肉,插进点燃的红蜡烛,做成一盏盏防风的柚子灯。从堂屋门前火龙似的一直延伸到禾场外面,煞是壮观。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几年前,我曾应“七夕红豆节”诗词赛征稿,写了一首《柚子灯》:“天空星斗淡然明,不及庭前柚子灯。一路红灯送牛女,照他七夕叙离情。”这首小诗还荣获了佳作奖呢。

  啊,金色的童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土地上的声响
童年琐忆
再见仍是老师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童年琐忆 2023-11-03 2 2023年1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