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伟
“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场景?”当拜访约一个小时后,我别有深意地问唐备战。
“最……最……那是……一双眼睛。”唐备战迟疑着、思考着,最后这样回答我。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那是一双渴望的眼睛!
我知道,唐备战是年过五十岁的人,都拥有好些全国性荣誉了。这几十年来,他所做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慈善和公益,就像鸟的两个翅膀,上面托着的是钱物和大义,并需迅速送达目的地,让所求者顿感人间暖色,人世间充满正能量。
我和唐备战是去年才认识的。他应邀出席了衡南县某协会的成立大会,我坐在与其相邻位置,两个人便有了初次交流。性格相似的我们,也就接着有了这次深入访谈。
唐备战说读小学时,他带着包子到学校吃,无意看到一双眼睛露出饥渴的眼神。那一刻,童年的他被深深感染到了。更令他想不到的是,还有几个家境贫寒的同学也没吃早餐。接下来,他就每天从家中的米缸里“偷”两筒米,换成包子票或米豆腐票,再分发给同学。家人发现后,小备战被狠揍了一顿。当深明事理的爷爷得知真相后,非但没再责怪,反而开导小备战,让他带有困难的同学来家玩。
就是“那双眼睛”,让年少时的唐备战种下了学雷锋的种子;后来,他又热血参军去,追寻雷锋的脚步;继而,转业赴铁路,救助弱势群体成习惯;现今,在衡阳一心做公益,成为一位广为人知的“衡阳群众”,一张衡阳的文明名片。
当流水一样的时光漫漶到今天,由于地域地理或天灾人祸等原因,“那双眼睛”或类似于“那双眼睛”如今还是存在的。一个唐备战是不够的,但种子的力量是无限的:1995年由唐备战牵头的学雷锋爱心小组成立,1998年发展为备战学雷锋服务队;2001年共青团备战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2009年又发展为衡阳市备战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志愿者从爱心小组成立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庞大队伍,从线下到线上,从有形到无形,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翻起无数浪花。
2003年,市慈善总会成立了,衡阳慈善从此有了“大本营”,我也看到了更多双“眼睛”。 衡阳很多企业家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民营企业家罗芳初的个人捐款超过4400万元,成了首届“全国敬老孝亲之星”“农业部扶贫帮困先进个人”;奔立尔教育产业集团董事长林强,一路与慈善同行,多年的慈善成绩稳居市慈善排行榜前列;衡洲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仕亮,数十年来在扶贫、助学和慈善之路上默默付出,每年带领员工们率先参加“慈善一日捐”……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慈善一日捐”成了衡阳慈善的爱心品牌。市慈善总会的成立,也使一些如衡阳抗战老兵的特殊人群添了道“护身符”。是的,我们的祖辈父辈过去吃过很多苦,受过很过罪,也为后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一代代人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不再是“那双眼睛”。当有心的你在大街小巷偶遇“那双眼睛”,并为其在严冬里解寒,便觉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你为寒冷者提供了一个光点。
一个光点又一个光点,一份爱心又一份爱心,一束光亮便汇集而成。当“那双眼睛”感受到光点,清楚了光源,一颗爱的种子又悄悄萌芽了。
我在朋友圈经常浏览到这些慈善达人的各种善举和爱意,他们奔忙着,美丽着。
走在慈善和公益的路上,其中哪一个是路上的你,哪一个又是你追赶的风景?或许,一次两次善举没被你注意到,或是注意到了,以为没什么,因为你也做到了。
就在某条大街小巷,也许“那双眼晴”还没被关注到,仍走失在历史的过道里,或遗失在时间的漏斗里。但就在某一刻,他被一个光点或一束光亮斜照到了,也温暖起来了。
一路走过来,有无数个像唐备战一样撒下爱的种子的人,就是从“那双眼睛”开始的。其实,慈善人或公益人也是从“那双眼睛”或类似于“那双眼睛”开始的,因为“那双眼睛”总在他们的心尖上眨呀眨,总让人牵肠挂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