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酃峰记

  ■肖春红

  仰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已久,国庆期间,终于成行。位于炎陵县下村乡酃峰村境内的酃峰,又名神农峰,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山采药。

  驱车到达终点站——酃峰村时,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一个群山环抱、小溪穿境而过的普通村庄。微信地图显示,这里在酃峰脚下,小溪名叫河漠水,为洣水最上游。

  我们计划次日清早登山。凌晨四五点钟,被村里公鸡此起彼伏的打鸣叫醒,只得卧听这场难得的“山村音乐会”到天明。吃完早餐,民宿主人将我们送到步行登山路口,海拔显示1300米。分手时,主人告诉我们,山下跟水走,山上跟布走。意思就是,在山腰之下溯溪而上,水尽之时则跟着驴友系在树上的布条走。拄着竹杖从西南面开始登山,抬眼望去,群峰被云雾掩盖,不见真容。

  这是一条修在溪水边的沙石路。清亮的溪水在长满了鸭跖草、醉鱼草和蜡莲绣球的山谷里欢快地跳跃、奔跑,仿佛在打着节拍给我们加油鼓劲:快登!快登!

  我们踏着清晨刚刚苏醒的地面,沿着小溪,穿过一个个黄桃园、一排排厚朴树、一片片南竹林,海拔跟着渐渐升高。到1400米以上,溪水渐小,再无人烟,进入了酃峰原始森林,沙石路渐渐被长满牛筋草和狗牙根的泥土路所替代。

  登上一个山头,回头一看,酃峰村已淹没在大山的褶皱和林海的波浪里,听不到鸡鸣犬吠和人声喧哗,但闻溪水潺潺、小鸟啾啾、竹涛阵阵。

  江南的秋在山里。进得山来,满目所见,一派典型的深山老林景象。松柏、枫树、香樟、苦楝、冷杉、银杏、乌桕、青冈、白檀等乔木,还有猫儿刺、牡荆、杜鹃、蕨类、蒿草等灌木丛,枝叶交织,遮天盖地。特别是一些高大古老的树木,树枝挂着长长的藤萝,树干长满翠绿的苔藓,树下则铺满厚厚的落叶。各种各样的秋果成熟了,坚果、浆果、刺儿果,红色、蓝色、黑褐色,争奇斗艳,挂满枝头,有的曾经吃过,有的完全叫不出名字。富在深山的酃峰敞开怀抱、倾其所有,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山势渐渐升高,不知不觉间,一路跟随的溪流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细如游丝的小水流在草丛和落叶间躲闪着流动,悄无声息。前方是洣水之源!我顿时大喜过望。常言道,登山登顶,溯水溯源。今天,我们既能登酃峰之顶,又能溯洣水之源,真是天地厚爱、山水慷慨!

  一路兴奋地向上攀登,终于行到水穷处。原来,所谓的洣水之源就是丛林的石头缝里滴下的几滴泉水!站在这个泉眼旁,我不禁感慨万千。这几颗水珠如有生命,绝对想不到,它能同大山里无数颗水珠一道,冲出丛林,汇成小溪,再汇成小河,九曲回环,长途跋涉,最终汇成浩瀚的洣水,成为湖南最大河流湘江的第三大支流,滋养广袤大地和百万人民,最后出洞庭、过长江、抵东海、入汪洋,雄风浩荡,万里远征。它和水井、池塘、沟渠里那些躺平的水相比,历经了多少艰辛坎坷、苦难辉煌,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坚韧卓绝,让人肃然起敬。

  告别洣水源,我们按着驴友布条的指引,继续行进在“W”形的山岭林海间,时而拄杖扶石攀援而上,如向山顶叩拜行礼;时而抓藤拽树顺坡而下,如向山谷低头致意。连跨两条湍急清澈的山间小溪后,手机显示,行程过半,另一半山路全为上坡路。根据驴友所述,途中会遇见一棵“迎客松”。我们边走边搜寻,期待早点一饱眼福。

  “迎客松!”突然,一棵在电视画面中无数次出现过的大树远远地矗立在前方!我们的心情一下变得雀跃起来,连忙快步走上前去观赏。

  这真是一棵形神兼备如同复制的“迎客松”。树身魁梧,须两人合抱,比真正的黄山迎客松高大数倍,相比它周围的矮小树木,显得玉树临风、鹤立鸡群。它像一位修炼成精的山神,日夜守护在登酃峰的必经之路上,为登山者助力赋能。好奇心驱使,我用识物软件一扫,原来它不是松树,真名叫“铁杉”。难怪一身铁锈色,满树钢铁枝。

  继续向上攀登,进入了一段较为平缓的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甸,所有的植物枝叶上都挂满了露珠,不时可见几头放养的黄牛在慢悠悠地吃着露水草,牙齿切割树叶和草茎,发出清脆而醇厚的声音,如同我们儿时挥镰割稻一样悦耳。我向路边的小黄牛打了声招呼,“哞!”它看着我,友好地扇了扇耳朵,礼貌地侧过身让出了道路。走过几步,回头一望,它还在看着我,玛瑙般的大眼睛亮晶晶的,煞是可爱。

  越往前走,雾气渐浓,露水越重,狭窄的山路渐渐隐没在高山寒竹丛中,膝盖以下全被露水打湿,行走越发困难。转过一个山坡,偶见路边一个个凌乱的土坑,应该是野猪刨竹根吃留下的“杰作”。见此景象,直觉告诉我,山顶近了。

  又爬上一个山头,云雾更浓,山路再次变得较为平缓,远处似乎有人声传来。登顶了!定睛一看,云雾缭绕中,一群年轻人站在帐篷外,围着一块高高的石碑欢呼雀跃。我们跟着兴奋起来,快步走向了石碑所在的酃峰之巅,所有的疲乏被山巅上的清风一扫而空。一看时间,整整爬了三个小时。

  走到这座由石头垒成底座的长方形石碑旁,只见碑上刻有“酃峰”两个红色大字,并标注“海拔2115.2米”。

  伫立山顶,举目四望,这座雄踞罗霄山脉、湘赣边界的高峰像被云雾托起的一座孤岛,又像瑞气飘飘的一座仙山。我们驻足等候云雾散去,许久不得,它们只是偶尔闪开一扇窗口,如惊鸿一瞥,让我们看几眼周边的群峰,瞬间又关上了。扶碑冥想,大山不易见全貌,恰如真人不露相,可能是自然法则使然。亿万年来,酃峰隐居于此,如一位公正而权威的世外高人,“安排”着山河大地,指挥着湘江往左边走,赣江往右边走;督促着湘江滋养三湘儿女,赣江润泽赣鄱民众。

  正在凝思中,有驴友告诉我们,前方不远处就是罗霄山脉的主峰,位于江西境内的南风面,走过去只要十分钟,不妨一登。云雾迷蒙中,只见右前方耸立着一座高峰,峰顶似有碑,于是欣然前往。走过一条马鞍形山脊线,就到了南风面峰顶,石碑上标注:海拔2120.4米。这个高度仅比酃峰高出5.2米,让酃峰成为罗霄山脉的次主峰,双峰并峙形成连体姊妹峰,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习习南风中,我的思绪飞到了上古时期,身着布衣、背负竹篓的炎帝神农氏,在酃峰一带采药,在南风面晒药,为黎民百姓治病祛疾。这座雄伟的大山也确实是座天然药材宝库,山上山下长满了黄精、田七、玉竹、杜仲、夏枯草、金线莲、华重楼等名贵中草药。

  从南风面重返酃峰,我们在此原路下山。虽是原路,仍有不同的风景。这时,草木上的朝露早已风干,行进轻便多了。两小时后,下得山来,回望酃峰,只见峰峦叠嶂、云海茫茫,酃峰似乎远在天边,不见踪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秋行宝盖四章
红薯饭
登酃峰记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登酃峰记 2023-10-27 2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