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奇(广东广州)
一位外国教授在研究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起初,他改变工人工作环境的各种条件,来测验工作效率是否有相应的提高。结果确实提升了。后来,他取消了这些客观条件的改变,大家以为工作效率会回落到原来的水平。但出乎意料,工作效率仍然在继续上升。教授据此得出结论,是实验本身起了作用,促使工人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普通拿工资干活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创造科学价值的实验者,激发出了潜伏的“人的因素”,这才是工作效率提升的源泉。
但这个结论我是有一点质疑的,工厂的光线、工作时间等客观条件,起初时和后来时真是没有区别吗?我认为是有的,这个区别不在于恢复条件后的客观上细微差异,而在于人心态变化后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正如同一张毕业照,一个人在毕业时从班主任手里拿到便随手放进相册里,和几十年后再翻看这张照片时的感受是有天壤之别的。正如李清照说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景还是旧景,两情相悦与丧夫之痛的时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了。
著名作家周国平写了一本《人生不较劲》,里面有一篇《不较劲的智慧》:对于自己不能支配的,你只能顺其自然。对于自己能够支配的,你要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不妨顺其自然。这两个“顺其自然”,都是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要较真、不去纠结,看似相同其实却又不同。前者是明知不可为的放弃,后者是为而不得的从容。所以人要活得清楚明白,既要前面的“顺其自然”,不是自己能够支配的,就不要去瞎掺和,省点无谓的消耗;也要有后面的“顺其自然”,能做的该努力,不能躺平、不能等靠要,尽心尽力付出过了,结果如何不必萦怀。世间事鲜有绝对,并非有付出必有对等的收获,总是充满阴差阳错,但没有付出大概率是真不会有收获。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我母亲讲过一件事,大叔跟我家关系多年来一直不好,一度因为各种原因恶吵不已。后来,大叔被查出癌症,手术后从广东打工地回到村里,因身体虚弱,情绪低落,不久便卧床不起。母亲和奶奶一起去看望大叔,问他进食如何。他说:“嫂子,我只想喝粥,其它东西吃不进了。”母亲赶紧熬了一碗瘦肉粥送去,大叔喝得干干净净,还一个劲称赞味道好。母亲向我讲述这事时,红了眼圈,面容戚戚地说了一句:“这么多年,你大叔第一次喊了我嫂子。”
我完全能想象出当时的情形。发生在濒临生死之际,这一声称呼就是冰释,深含悔恨与歉意,其言也真也善。我的理解,有时就是一声平常的招呼,只有清楚经历了四五十年的争斗背景,才明白里面包含太多,显得一声千均。
人活世上,都如流星,每个人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局外人,让我们保持对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局内人,又让我们保持对人生体验的好奇心。正如王小波所说:我来这个世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当然,该努力的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