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贵荣
秋高气爽,月儿正圆。
餐桌上摆着两盒酥薄月、一碟红枣、一小篮花生、一盆苹果,女儿琴琴和“干女儿”小英两张笑脸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清朗、可爱……
今年的中秋节,是我第一次在别人家过节,是在我帮扶的贫困学生小英家过节,是我过得最简陋却最开心的一个中秋节。
那年夏初的一天,我与几位同事到农村核查“爱民房”建设情况。在经过一户农家时,发现一个衣着很旧身体瘦弱的女孩,正坐在屋旁的菜地边聚精会神地看书。我随口问陪同的村干部:“这个女孩会读书吧?”村干部说:“会读书也没有用啊,她没上学了。”
从村干部那得知,这个女孩叫小英,读初二时,父亲因高血压、半身不遂永远地离她而去。家里留下的是清一色女同胞,她与一个得了严重类风湿的奶奶和妈妈。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全部的生活压在了她母亲肩膀上,也压在了她幼小的心灵上。为了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钱和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她母亲不得不拼命赚钱。她母亲最能吃苦,又最俭朴,出门在外人家都叫她“老抠”。因为省吃俭用又多劳作,神情看起来像个老太婆。小英初三毕业虽然考取了县内最好的学校,但为了能给家里分忧,她不顾母亲的劝告还是回家拿起了“锄头把”。
“她内心其实还是蛮想读书的。”村干部说,“她一有空总是捧着本书。”
看到这个情景,想起自己同岁的女儿,心下一动,我走近这个女孩子,和她拉起了家常,并问她愿不愿意继续读书,费用由我来想办法。村干部也在一旁极力附和。小英仰起疲惫的脸看着我,眼中一丝亮光一闪即过:“叔叔,谢谢你,我还是在家里自学,听说自学一样能考大学。”我说,我去和你妈妈谈谈。小英说妈妈不在家,在邻乡一个瓷泥矿打工。我转过头对村干部说,麻烦他近几天和她家人一起做下工作,小英上学由我来结对帮扶。
不久,小英和我的女儿进了衡山县的同一所学校,并分在同班。我时不时在放假时将小英接到家里来。在我家,她不仅孜孜不倦地读书、做作业,而且抢着做家务,特别是还烧得一手好菜。有几次双休日,我带着一家人到小英家体验生活。正是这种影响,女儿的坏习惯慢慢溜走了,女儿回家经常挟着银铃般的笑声——心情好,学习生活自然好!
高中三年转眼就过去了,小英和女儿也考上了自己比较中意的大学。由于今年中秋、国庆连休,于是节前一个月小英就告诉我,今年中秋节要我一家人到她家过节,尝尝她的劳动成果。
中秋节那天,我们驱车来到那个林木葱郁的村庄。屋虽然还是一层半红砖半泥砖的屋,但内外极干净。小英妈妈黑瘦的脸溢满了笑,奶奶虽仍病着,但一身很整洁。
吃完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小英和我女儿把圆木桌搬到屋外的空地上,摆上了月饼、红枣、花生和苹果。女儿问我,你猜今天桌上这些东西是谁买的?“总不至于是你买的。”看着小英微笑的神色,我说,“肯定是小英的劳动成果。”女儿捶着我的肩膀,“你就这么偏心,就这么瞧不起人。”小英她妈妈说:“这桌子上的东西和一些菜,都是小英和琴琴暑假打工赚的钱买的!”
咬一口酥薄月,看圆圆的玉盘越升越高、越来越亮,一股田野里的清香幽幽地飘来,和着月饼的脆香,心欲乘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