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大爷,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在乎去吃。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这则小故事揭示了一个常见的世态现象: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没有人会特别珍惜,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越会激发追求的欲望。反过来说,要想让人有追求事物的动力,赋予他趋之若鹜的欲望不失为一种可取之策。这就是“授人以欲”的价值所在。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的是直接给人以物质上的帮助,不如教会他学会生存的方法。“授人以渔”,无疑比“授人以鱼”有着更为高明之处。而“授人以渔”关键是人要有愿意学的动力,这就需要“授人以欲”了。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欲”都有着一个误解,把“欲”视为一种非分之想、邪念贪欲,甚至认为人应该无欲无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既是对正常欲求的曲解,也有回避奋斗和现实的消极。固然,私欲不可膨胀,利欲不可熏心。但是不能否认一个人七情六欲的自然存在,若是对生活和事业没有了欲望和追求,人生不仅会止步不前,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也会陷于停滞和倒退。
“欲”,是植根于内心的兴趣、愿望和为之而努力的激情,它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这种“欲”并非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奢求和贪念,而是一种兴趣和价值追求,是寻求发展、摆脱困境、向往美好生活的欲望、期待和内生动力。
反观现实,有不少人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忽略了内心潜伏的进取欲望,只期待“授人以鱼”的临幸,也嫌“授人以渔”劳心费神。这样,就很容易选择了躺平,这更让“授人以欲”显得重要和紧迫。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恰如其分地“授人以欲”,施以思想上的启发,精神上的激励,修养上的牵引,心理上的疏导,必然能唤醒沉睡的心灵。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对知识充满探索之欲,对事业涌动建功之欲,对梦想加载追求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