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婉卉
近来,短视频平台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学知识的视频引发强烈反响,流量上亿、观者热议,而且参与者的讨论言说层次并不低,颇有可观处。这样的传播实践,意味着国学普及可以走上创新之路。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知识的传播及赓续与媒介工具紧密相连。文化知识的延传形式历经了“口传—写本—印本—电子媒介”等阶段。在文字较普及的社会,文字认知则占据重要地位。知识类短视频能结合口头传播的生动性和文字认知的明晰性,同时还能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妨以新颖的媒介形态拓宽知识传播场景。
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诚然,它需要学者具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但若仅是高头讲章,则会限制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学研究者既应以学术为志业,也应积极面对广大受众的知识需求和价值追求。对人文学者而言,这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多方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锻炼“大众化”阐释的能力;对视频观看者而言,这使他们得以与业内学者互动,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以前必须登堂入室才能获取的知识,何尝不是一种知识普惠的方式?
当然,借助新的形式和途径普及国学,应注重内容质量,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思想的凝练性,并发掘更多的优质创作者。创作者要善于发现有趣而有益的知识话题,积极引导受众对深度阅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国学普及的质量。让我们借助无远弗届的媒介,使更多人与真正的思想瑰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