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水
助学兴教,无疑是衡阳市慈善总会二十年来深耕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衡阳市慈善总会用于助学兴教的善款超过2000万元,年均百万余元。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位被誉为“当代武训”的离休干部谭一天热心助学的故事。
谭一天,1924年出生于衡东县草市镇新洲村,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6月从衡阳市纪委离休。离休后没多久,1989年6月15日,他发出创办衡东县助学基金会的倡议,得到了在衡阳城区工作和生活的同乡与战友的热烈响应,同时也得到了衡东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他带头将自己省吃俭用节余的1.5万元捐给基金会,成为基金会的第一笔个人捐款。在1989年至2002年担任衡东县助学基金会会长期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基金会的成长壮大上。白天,他走东家、串西家,找老乡、战友、同事“化缘”;晚上,他按通讯录给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衡东老乡写书信、发倡议。他先后走访了200多名在衡阳城区的老乡、熟人,走遍了衡东县所有乡镇,发出了2000多份书信和倡议书。功夫不负有心人,谭老的汗水与精神感动了天南地北的衡东人。不少衡东籍名人、海外衡东籍同乡、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就这样,助学基金会由一粒种子、一株幼苗,一步步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谭一天的妻弟陈荣辉在家乡务农,他看到自己的姐夫没日没夜地忙基金会的事,琢磨着这个助学基金会造福贫困学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他也捐了1500元。谭老的远近亲戚先后共捐款8900元。
1992年9月5日,衡东助学基金会首次向12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人发放400元助学金。截至目前,已有1063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分别获得400元至1000元的助学金,累计达到897万元。受助的贫困学子遍及全国85所高校,其中47所是211、985大学;涉及衡东县17个乡镇,168个行政村。
这是一桩凡人善举。清朝末年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今山东冠县)人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曾经广为传播,争相表彰。这是因为助学兴教历来为人们所认同、所重视,加之中华民族素有扶危济困、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众人扶持的文化传统。现如今,这种光荣传统也正在持续传承、发扬光大。正如谭一天先生离休之后,放下架子和面子,扑下身子,自费赴长沙、武汉、山东、南京、杭州等地联络同乡,募集资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同情,但也避免不了冷遇和尴尬。他这样的凡人善举,还是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颗爱心传递。谭一天小时候住在谭氏翠英小学隔壁,看到富裕家庭的孩子能背着书包上学,非常羡慕,他很想读书,但家里穷上不起学,只好每天躲在墙根下偷听先生上课。他母亲狠心卖掉自己陪嫁的耳环,让他上了学。后来要辍学了,是一位名叫刘炎的恩师,多次资助接济,让他继续学业。他说:“我能从初小、高小、简师升到普高,全靠亲友、老师、同学的接济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要尽余生之力,将此恩报答于社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位衡东县二中毕业考入重庆大学的袁姓同学写信给谭老,信中说:“我因家境贫困,县助学基金会给予我两次助学机会,但我深深懂得,我所获取的不只是几百块钱,而是千万颗爱心,是殷切的期望——您们期待荒漠里腾涌出绿色的生命之歌……我一定要将这种期盼作为我前进的动力,在祖国这片沃土上写下人生辉煌的篇章!”衡东一中一位刘姓女生,1992年至1994年连续三年获得资助,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大。临别母校时,她将最后一期获得的400元助学金主动捐让出来,留着热泪哽咽地说:“谭爷爷,请将这400元助学金送给更需要的同学吧!这是我的一份心意。”
这是一种高尚情怀。1994年3月27日,谭一天先生七十周岁生日,衡东县人民政府特意送给他一块寿匾,上书“风清月朗”四个大字,表彰他集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古道热肠。第二天,他悄悄将2500元寿金郑重地捐给了基金会。谭老先生晚年曾经吟诗一首表明心迹。诗曰:“立志化缘千万家,集资助学为中华。人生自古谁无死,乐为桑梓献晚霞。”
2014年5月,谭一天先生在度过自己90岁生日后,离开了他亲自倡导、亲手创立的衡东县助学基金会(2013年1月更名为衡东县育才助学慈善会),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的这片土地。他生前曾经说过:“人活在世上,就该多为别人着想,多为社会做贡献。”他的一生无愧于这个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