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首印
原为城乡接合部的半边街,在城镇化浪潮中升级。从学区主任岗位退下来的李升,觉得被城市化的家乡缺少文化底蕴,他想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什么。机缘巧合,领导找上门来,聘请他为社区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宣讲团成员。
进学校,入社区,李升的名气随着一场场生动感人的演讲飙升,影响力反超在职时。为积累素材,寻找身边的励志故事,也为宣传家乡,李升建了个群,网罗进有共同兴趣与家乡情怀的人士,取名“汤河上的半边街”。
一日,辫子姐姐应邀进群。她叫肖兰,半边街人,近些年出版了多本童话故事,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入群欢迎时,李升隆重推介了他这位昔日的弟子。说到肖兰家里一墙的奖状,也提起她小时候一次被剪掉长发哭鼻子的趣事。群里气氛热烈。
交流中,李升有了改变宣讲方式的想法,他想邀请辫子姐姐回乡现身说法。
经得肖兰和社区关工委领导同意,李升亲自去与学区对接。
办公室门开着,主任不在。一打听,在会议室开会。浏览“学习强国”,李升一旁等着。
“您老有事吗?”散会后,主任从会议室过来。
“我邀请到从半边街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回乡讲学,这是接待方案。”
“好是好事,可是……”坐到办公桌前的主任,接过李升递来的方案,翻看着。
李升生平最害怕“可是”。读书时造句,转不过弯来。工作时,上司说到最后的“可是”,会让心陡地下沉。当上领导,安排工作时,又害怕下属说“可是”。今日的“可是”,从主任嘴里吐出来,必不是什么好事。
“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接待从简。”方案中的一条小辫子被主任抓住。人家免费来讲学,必要的仪式总还得有吧?李升基于此才加上这条的。
“刘主任,既然是好事,就没什么磨叽的。这事,你说,搞,还是不搞?”是刘主任老领导的李升说话没讲情面。
“疫情刚刚过去,但谁能保证不反扑呢?大型活动,我们不敢组织。”没想到刘主任也毫不客气。
“既然这样,算了。”李升无奈离开。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升,凝视着涛涛不绝的汤河水,心头泛着浪波。原本以为事情简单,直接与肖兰敲定了行程,可是……现在他不知道怎样向肖兰开口了。
夜色将李升的情绪加浓,散步时,裤兜里的手机响起熟悉的音乐铃声。
“老领导,您好,我是竹山小学小吴,想请您帮忙,邀请辫子姐姐来我校讲学。”
“行!”接听电话,李升脑海浮现出竹山小学及小吴校长轮廓。去竹山也行,事情总算有了着落。
肖兰如约而至。紫色的风衣,长长的辫子,清纯可爱的模样,透着春天的气息,辫子姐姐名副其实。欢声笑语里,一行人去向竹山小学。
师生列队欢迎。李升打了开场白,在热烈掌声里,肖兰用动听的儿化语言开启“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的讲座。
“我是辫子姐姐,和你们一样,曾生活在汤河边。谁来告诉我,汤河流去哪了?”
“天边边。”一马尾辫女生怯生生站起来回答。
“好,她说得很好,与大诗人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一样,大家说是不是?”肖兰随机引导着聚集在操场上的孩子。
“是!”欢呼声取代了哄笑声。
“辫子姐姐就是沿汤河,一路走到天边边的。”
“你们想不想走出去呀?”
“想!”
“既然想,大家就要好好读书。这次辫子姐姐回来,带了好多好多的书,你们想不想看?”
“想看!”
“那好,谁问题回答得好,就能得到辫子姐姐的奖励。”肖兰把自己写的一本书,签上名字,送给马尾辫女生。
互动中,肖兰让孩子们说梦境、谈生活,教给他们及时记录梦境、建立材料仓库等写作法宝。
操场上,冬阳下,沉浸在欢笑声中的辫子姐姐,像一朵忘了季节的花,尽情绽放着。
接下来几天,李升连续接到半边街学区所辖学校的电话,都是邀辫子姐姐去讲学的。
事情的反转,李升心里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