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熬的豆油

  ■胡观兵

  一阵紧凑的脚步声响起,是父亲回来了哦。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每次出门,总是匆匆挑着一担货出去,又匆匆挑着一担货回来。当然,挑出去的是父亲做的豆油,挑回来的是做豆油用的豆子,或者是熬豆油用的煤炭。

  豆子是用豆油换回来的,煤炭是父亲在田尾煤矿、虎形山小煤矿或其他小煤矿买回来的。挑回来的煤,是块煤,是精煤,是好煤,比一般的煤要好十倍,是熬豆油的主要燃料。

  父亲熬制的豆油色泽深、香气浓、膏体干,父亲是附近三五十里,甚至田尾、乌此、桐梓一带制作常宁豆油的高手之一。他制作的方法,至今我记忆犹新。

  父亲从选豆到煮豆,从煮豆到蒸豆,再从蒸豆到进霉房,每一项都是认真仔细的。一般选颗粒饱满的黄豆或泥豆(即酱豆),大火煮至七八成熟,再用捞箕捞放到做豆油用的专用桶——巨大的水王桶里。稍干后,父亲用   箕装入蒸桶蒸豆。把豆蒸熟后,放地上撒开散热冷却,凉至一定程度,装入簸箕,上架进霉房。做豆油的霉架高约2米,每层约0.1米,有10多层。每天都得进霉房看看进霉的程度,俗称看霉。也就是说,要调节适合的温度,夏天气温高,要防止霉房温度过高,冬天气温低,霉房要生火升温。生霉以白霉最好,防止生乌霉。白霉做出的豆油香甜,而乌霉做出的豆油带苦味。但是,如果温度太低,豆子凉了,生不了霉,就做不了豆油。所以,进霉房是关键!

  豆子进霉房七天左右就能下架。下架后的豆子用箩筐装起来,挑到塘里或其他较深水域把霉清洗干净。洗干净的豆子倒入带寸围子的寸盘里。寸围子由白竹编织而成,长约6米,宽1米左右。寸盘像簸箕,但比簸箕大,直径有1.6米,横竖都有三条骨架,而簸箕横竖各一条骨架。平整,用水勺把烧开的水均匀地洒在豆子上面。一天后,豆子就会散发出阵阵香甜之气。

  接着,父亲会把豆子用   箕   入水王桶,把寸盘中间的豆子   放到水王桶周围,把寸盘周围的豆子   放中间,把原来寸盘上面的豆子   放下面,把寸盘下面的豆子   放上面,再次用水勺把烧开的水均匀洒在豆子上,这样,以确保豆子受水均匀、受热均匀。到了第二天,豆子全部变成了浓香甜型的豆食了。

  将三口大铁锅分别置于生好火的火炉之上,加入清水烧开。把豆食分两次   放入榨桶中,然后把烧开的水慢慢地、均匀地洒在豆食上,一遍,一遍,又一遍。最后,水加满,浸泡四五个小时,然后一起放入大铁锅中熬煎。熬至一定火候,就成了常宁豆油。那浸泡后的豆食变成了豆渣。豆渣是喂猪上等饲料,吃上这种豆渣的猪,三个月左右就能出栏。豆油出锅这一天,很多人抢着来买豆渣哩。

  父亲把熬制好的豆油一大部分批发给豆油贩子,一小部分自己去卖。自己卖的部分,父亲会直接送到亲朋好友那里以及一些单位食堂,也有直接来我家里购买的。

  父亲熬豆油的豆子主要是来自桂阳莲塘龚玉栓、龚春鸽叔侄送来的黄豆。桂阳由于特殊的气候原因,豆子干、饱满,是做豆油最好的豆子。当然,我们当地也适当收一些。父亲的这项技术,我没有学,因为他那样一直一天从早忙到晚也实在太辛苦了,于是就把熬豆油的那些东西一股脑儿卖给了西门下街那个李老头。

  父亲也曾经教了几个徒弟,也不知道他们掌握了多少,其中有我的一位堂哥。

  父亲也不光只有熬制豆油这一门技术,不过算这门技术最赚钱。除此之外,父亲也是一名技术高超的木工师傅,他的木工活最拿手的就数装木犁了。他做的犁,犁田轻松、快捷,很多人找他去做犁。父亲也是一位砌匠师傅,他不管是砌土砖、青砖或红砖,都做得好,做得快,而且漂亮!

  父亲做的犁,砌的墙,应该还有存在这世上的。父亲熬制的常宁豆油,随着父亲的离开,再也尝不到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反转(小说)
父亲熬的豆油
灰 哥
石牛峰传说八题
田螺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父亲熬的豆油 2023-06-29 2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