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出生在湖南祁阳市的乡下,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单调,车船很慢,书信很远。我爱好阅读的习惯缘自于母亲的影响,她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从我稍能记事起,我家总订了有报纸。那时候,很多人饭都吃不饱,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母亲省吃俭用却舍得订一份报纸。那报纸是我们家人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每一周,邮递员穿山过村骑着自行车来送报纸的时候,那叮叮叮的铃声对我们来说,就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音符。
我真正深度的阅读应该是从初中开始的。姐姐们从同学那借来一些书,有古龙的《绝代双骄》,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名著《飘》《简爱》《百年孤独》等,还有琼瑶的一系列小说,我们如获珍宝,读得津津有味。那时生活条件艰苦,放学回来还有很繁重的农活在等着,上山砍柴,下田劳作,打猪草、挖红薯……我们利用一切的机会,在放牛的路上看,上厕所看,煮饭烧火也看。怕被母亲发现我们读小说,我们有时躲进家里放红薯的地窖洞里偷偷看。那些书,就像照进了贫瘠生活的一道光,也像口袋里一直放着好吃的糖一样,身体是疲劳的,心却是甜的,精神是幸福愉悦的。
记得有次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聊斋志异》,第二天要还给人家,我和姐姐夜深人静就凑在煤油灯下赶读。我们边读又边害怕,越害怕越不忍释卷,窗外风吹着树叶“哗啦哗啦”响,树影映在昏黄的窗棂上变换着形状,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好像要跳将出来,一夜又紧张又刺激,一点瞌睡都没得。母亲奇怪:“我屋煤油灯嘛点得果快呢,昨日才添满哒。”我写作的兴趣也是在那时被激发的,作文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分享,在学区参加作文比赛都能拿奖,那时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要当一名记者。
因为先生工作原因,我婚后跟随他离开家乡去过不少的地方,广东、四川、江苏、北京、上海。陌生的环境总让人产生焦虑的情绪,可不管在哪里,只要沉浸入书中,便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朋满座之感,而耳濡目染的读书环境也让家中的孩子爱上阅读。
阅读让我爱上写作,也因为写作,我发出了一点点光,照亮了别人,也点亮了自己。十年前,我回到家乡,并加入了当地的社会志愿组织,很快成为了微公益志愿协会里的宣传骨干。风雨中的“小荷花”、檀山乡从小失去父母的“小美香”、岘山镇的坚强女孩“汪芳”,都是通过我的记录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