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共享充电宝解决了人们外出时对于手机的“电量焦虑”,但随着用户规模及使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共享充电宝归还后仍计费、强推虚假广告、超限获取个人信息等问题也成了消费者吐槽的“痛点”。
明明已经归还,但收费仍在继续;感觉没有进行什么操作,却莫名其妙被开通了会员;扫个二维码,结果弹窗广告乱入;投诉到客服平台,结果却遭遇踢皮球……提及共享充电宝,很多人都有愤愤不平的情绪。据统计,黑猫投诉平台2022年“共享充电宝”相关投诉累计超5万条。
这样的数据,就是现实的缩影。对共享充电宝来说,不仅扮演着“价格刺客”的角色,更有可能侵害消费者的个人隐私,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今,共享充电宝背后的乱象,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也存在极大的隐私风险和安全隐患。但面对这一乱象,各相关方不能无动于衷。毕竟,一些乱象的背后,不只是做生意不诚信的问题,更有游走在违法边缘的嫌疑。
治理共享充电宝乱象,经营者首当其冲。或许,经营者觉得用各种套路来对待消费者,可以赚取更多的受益。但这样的做法,肯定是饮鸩止渴之举。客观地说,充电宝的事情并非“刚需”,一旦被“消费刺客”刺了几次,消费者便会长记性,会随身携带充电宝。那充电宝市场想要再薅羊毛,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经营者不遵纪守法、不尊重消费者,只会是自食其果,失去前途与未来。而对消费者来说,则需要有必要的防范意识,使用之前一定要详细阅读“服务条款”,明白收费规则、归还规则等。一旦遭遇不公平待遇,或是被“刺客”刺了,一定不能“算了”,一定要及时投诉举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者的努力,是来自个体的行动;经营者的诚意,是来自道德自律的作为。这些做法,在一定范围内肯定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绝非治本之策。真要治理共享充电宝的乱象,仍需监管部门积极作为。一方面,要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巡查以及普法宣传,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查处共享充电宝行业中的违法侵权行为,对相关行为保持零容忍的姿态,让其无藏身之所;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打击力度、处罚力度,提升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如此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总之,共享充电宝乱象频出,治理要及时“通电”,不能任由这一乱象持续下去。唯此,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氛围,也才能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