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来,文明祭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扫墓祭祖方式也逐渐顺应了现代科技,网络祭扫平台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环保的云祭奠方式。然而,一些祭扫平台设计了复杂的贡品道具和套餐体系供祭扫者购买,甚至还设置“香火排行榜”,用户花钱越多则排名越高,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论。
点评:思念可以是有形的,更是有情的!每个人珍贵的情感,都不应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而异化为一种对逝者的亵渎和不尊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云祭祀”这样的创新方式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但绝不能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虚拟的网络空间下,每一份真实的情感都不容被玷污。
2.近日,保定的张先生反映买到的儿童读物里面脏话连篇,充斥各种粗俗口癖,且该书封面印刷着“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得主著”“纯美暖心·名家经典童话”等字样,书页里则印刷有“专为低年级孩子打造的精品注音读物。”出版社对此回应称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是教孩子不要说脏话。”这种行为究竟合不合适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讨论和关注。
点评:儿童阶段是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此时的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家长在选择儿童读物时不应该只看这本书的宣传,最好可以浏览一下大概内容,再决定是否可以给孩子阅读;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孩子理解正确的寓意。同时,对于教育的书籍而言,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书籍,都应该严格审查,考虑周到,加强相关监管。写作手法的运用固然是使得文章更加精彩的手段,但也要适宜且恰当;不应以一句“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就避之所有的消极影响而不顾。儿童教育需要谨慎而为,莫因我们的大意或少数人的别有用心,毁了孩子的成长与社会的希望。
3.近期,一档别出心裁的劳作纪实互动综艺《种地吧》在网络平台热播。该节目立足农耕题材、将“种地”置于聚光灯下,通过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用190天时间、在142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过程,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重视粮食这个重大课题上。
点评:《种地吧》在传播现代农业知识,普及农具的使用和作物的类别的同时,也探讨了什么是种地、为什么种地、怎么种地,号召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关注农耕,投身到乡村大地,助力乡村振兴。在让观众沉浸于节目之中,感受到娱乐的同时,能够引发一些思考,这个节目给当前慢综艺带来一种清新的风格。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