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青
在这个片区居住的大部分人,生活可以用时间点来划分:7点钟起来嗦粉送孩子上学,8点上班,12点吃午饭,14点接着上班,18点下班接孩子回家,19点钟开始晚饭和辅导作业,23点钟关灯睡觉。在某一个阶段,我发现大家似乎都是这样按部就班地生活。看法的改变,是从某一天开始,生活突然有了不一样的表达。
其实肉眼可见的,这个片区正在变好。但是总会有些人习惯性泼凉水:“这个片区也没什么变化嘛。”你问她:“记得四年前,这里的路什么样子吗?”她答不上来,你再问她其他的,她依然还是答不上来。但是从她的表情里能看出,她在尝试找到别的理由否定你。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她不作任何的考察,就是惯性思维判案,因为她的印象里面就该是这样。她从一些信息中截取自己赞同的只言片语,照本宣科却又斩钉截铁,仿若守护真理。
没有在这里生活,却先想去否定,不能说这样不好。但如果她一定要否定,在走出安全屋去了解、去赏阅、去融入之后,再否定吧。
因为她没有在这座城市生活过,是无法感受这座城市的冷暖。阳春三月,街上的行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衣,风吹过的时候,会使人不自觉地打寒颤。也因为她没有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她看不到油菜花灿烂金黄、摇曳生姿,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三江汇流的滨江风光带上,林木草丛郁郁葱葱,迎春花也迎朝阳热闹地盛开,大雁在来雁塔上空盘旋。七八月份烫脚的地板,真是恨不得每天都不出门才是最好。也因为她没有在这座城市生活过,就没办法感受到三江汇流有这样与众不同的水文化,清波荡漾,凉风习习。
如果在这欣欣向荣的盛景里,遇上过往人群的笑脸,感受雁塔下会亲友,春风送来花草香的浪漫后还是这个回答;如果在蝉鸣声退却时,去那个有大落地窗的创想广场里面,喝一杯暖暖的茶,在兰有秀兮菊有芳的韵味里,在水幕带来的美妙和声里还是这个回答;如果在人民路二小的校门口,听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受过少年们黑发已知勤学早,不负少年好时光的精神面貌之后,她还是这种“没有变化”的回答,那使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对生活有了一种刻板印象了。
生活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述形态,或热闹或冷清,或慵懒或奋发。读半卷书是一种生活选择,读万卷书也是一种生活选择;足不出户是一种生活选择,行万里路也是一种选择。这没有对错,因为不管走得多远,在历经喧嚣和浮华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如果是这样,我们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定义自己的生活呢?
于我,应当是一种有力量的生活。携一人白首,在雁城终老,余生继续和每一个其他的奋斗者一样,把生活过成一个动词。
致敬,每一个在认真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