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欣蓉
往年过年,我们都是在城市单元楼的套间房里,一家几口人,既简单也温馨,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今年春节,恰逢老家新居乔迁之喜,因此,全家人都回乡下老家过年,远在广州的妹妹、妹夫也带着两小孩回来了。这是三年疫情放开后的第一次齐聚过大年,亲人们聚在一起,既享受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又感受着这份久别重逢的欣喜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婆婆心里也特别欢喜,整日笑得合不拢嘴。
这几年,广大农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号角中悄然改变,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里一栋栋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回来过年的晚辈们也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挂上喜庆的红灯笼,贴上了祝福满满的春联。舞龙灯、放鞭炮,一大群亲戚打扮得漂漂亮亮,互相串门拜年,乡下的年味甚浓……
春节,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是老祖宗流传至今的年俗文化。我小的时候,和蔼可亲的祖母就教导我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和亲人们团聚,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传统文化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除夕这一天最忙,一大早就开始忙着做菜,十个大碗菜是必须的。我们那里有祭祖习俗,给祖先烧纸、供饭,以表示对他们的缅怀。还有贴春联和福字、挂灯笼……这些更要提前准备好。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吃着美味的团年饭,品着美酒、饮料,互敬干杯,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到八点,大家围坐在新房客厅,一起开始收看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喜庆热闹的歌舞、诙谐幽默的小品等节目,让全家人共享文化盛宴……待到凌晨,跨年守岁,我家先生以家主的名义,发挥“主人翁”精神,给全家老少准备吉利红包,一个个小小的红包,满载着对家人们的祝福和深情。
年味最浓还属放鞭炮、燃烟花。在城区有禁止放鞭炮、燃烟花的规定,但是在乡下就不同,大家觉得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放鞭炮。印象最深的是凌晨跨年之时,乡村的夜空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绚烂多彩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花炮声和鞭炮声,那种热闹的情形真是让我们兴奋不已。已有许多年没有这么热闹了,我和儿子高兴地手舞足蹈,一起在新房开阔的坪前开心地放着美丽的烟花,我自己仿佛返老还童,又回到了快乐无忧的童年。儿子激动地大喊:“在老家过年真好呀!”这也喊出了我的心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老家的年味是团聚的、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热闹的!我深深地爱上老家过年这浓浓的年味!
今天,时代在变,生活在变,环境也在变,但春节的仪式感没有变,一桌年夜饭,是和家人团圆共度、和亲情美满相拥;一句“过年好”“新年如意”,是对彼此的问候、对未来的祝福。从感念家庭到感恩生活,春节早已成为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集合,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在年俗文化的纽带里,传承文化,守住年味,守望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