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彦平
又到年关了,忽然想起小时候糊墙贴画的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湘南农村,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砖房。进入腊月,屋子里用纸糊的土砖墙早已斑斑驳驳,露出它的泥土本色。也难怪,那么脆弱的纸墙完好地在烟熏火燎的泥墙上呆上一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糊墙又叫裱墙,是湘南农村每家每户每年冬天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讲究的人家会先糊上一层旧报纸,然后再在报纸上贴上书法作品、年画、对联、剪纸等。
买年画、买红纸、白纸是当年赶集要置办的重要年货。糊墙要全家总动员,家里孩子小或男人不在家,还要求亲靠邻来帮忙。
糨糊是自家做的,在铁锅里烧上半锅水,然后加入米粉,搅匀,开锅后盛到盆里。糨糊要熬得稀一些,刷在纸上不能看到米糊的痕迹。刷糨糊的刷子是从棕树上砍下来的,耒阳话叫棕帚。把镜子、相框、挂钟等拿下来,搬开所有的障碍物,如碗柜、面架等,我们要糊墙了!
报纸厚些,可以多刷点糨糊。糊白纸就麻烦一些,由于白纸薄些,就少了些韧性,糨糊不能刷得太多,薄薄的一层就行了。刷糨糊和糊墙的动作要连贯,刷一张,贴一张,否则白纸被糨糊洇的时间长了,再想用两只手捏着纸角提起来就难了。纸刚刚糊上去,糨糊没有干,屋子里仍然和旧墙纸时一样黑暗。等糨糊干了,那一片崭新的、洁白的墙纸,我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一丝兴奋。家焕然一新,新的一年也让人充满期待。
墙纸糊完了,贴上孩子们获得的奖状,贴上年画。年画多是电影画,如《天仙配》《打金枝》《白蛇传》《贵妃醉酒》等。或者是《莲年有鱼》《南极仙翁》《鹿鹤同春》《喜鹊登梅》等。美丽的仙女,骑着鱼的大胖孩子,天蓝色的背景,饱满的笑脸,美艳的装束,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憧憬。年画两边贴上红红的对联,我记得的有“喜鹊登枝唱;乳燕衔春歌”“江山无限好;祖国万年春”等。有的还要请有文化的人(一般是民办教师)写几幅书法作品贴在墙上,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等。也有的人家要在正中间贴上毛主席像,两边贴上约四指宽的红红的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搭帮毛主席。”
会剪纸的女人们还会把写对联剩下的红纸,剪一对趾高气扬的大公鸡,剪“招财进宝”,剪“喜鹊登枝”,剪“人寿年丰”“福禄寿禧”。贴到墙纸上,这才叫热闹,这才叫喜庆!
接下来,把整整一天的零乱拾掇一下。重新叠好被子,挂好穿衣镜。镶照片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儿。同一个相框,辈份高的在上,辈份低的在下,后面衬上一张好看的彩纸,大大小小的照片,或直立,或构成扇形,错落有致,经过一遍一遍的掂量、调整,然后挂到墙上。一切变得小心翼翼,变得娇贵起来。
春节马上到了,每到此时,我们都有一个焕然一新的家,一份崭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