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艳
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养之地后山贯塘,一个是工作地前山永和。如果说前者予我以康健的生命,那么后者便滋我以精神的成长。
初听“永和”,也许大家不会陌生。千年前那场文人雅客汇聚绍兴会稽山的兰亭盛会,王羲之先生为之作序,提笔便让“永和”光照千古。只不过,这里的“永和”指东晋皇帝司马聃之年号。而衡山之永和,乃靠近县城东南方一乡镇,为衡山老县委书记刘增科命名,寓意永远祥和安宁。
想象一下:一个小镇,依山傍水,土地平旷肥沃,物产甘甜丰美,风景俊秀怡人,人民和乐安宁。这该是一个怎样的人间桃源!
永和算是把诸多美好尽占了。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永和乡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清澈宁静的龙荫河、乌河与宽广的湘江交汇于此,构成了永和境内四通八达的水系。备受灌溉润泽的土地,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物产丰富的景象。
春意阑珊之时,沿县道驾车驶入永和,有种仿若置身花海之错觉。这花不比城市花海错落有致,却拥有独到的天然与自由。桃花、李花、迎春花、茶花、菜花……她们无拘无束地蓬勃生长。有的烂漫地林立在山谷,有的意气风发地矗立在路旁,有的簇簇丛丛地攀附在围墙,还有的零星点缀在河边。举目望去,红、橙、黄、绿、紫……像给永和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花衣。鸟儿在树枝上喳喳地叫着,蜜蜂、蝴蝶辛勤地在花丛里飞舞;路边的孩童四处叫嚷,农人也忙趁这大好春光在田土间相互耕作唱和。
打开窗,风里带来些混着泥味的桃李芳香。那沁人的香味由鼻入骨,不由得让你停了车,闭上眼,脑海仿佛已满是猪血桃、红脆李的甜味儿。
青葱夏日,到大源渡,抑或去湿地公园永和段观盛景最适宜不过。没有哪个季节的湘水有夏季般湛蓝。从上至下,由远及近,除却漂浮空中的几片云朵,四境仿被蓝墨水浸染了一般,呈现出一个清新淡雅的蓝色世界。牌楼山用宽阔的臂膀守护着一江碧水,水藻在流动的蓝墨水里舒适地躺着;芦苇在风中微微摆动身姿;河岸茂密的老树梢,也引来了各类水鸟在此歇息;古渡边,不时吹来凉爽的河风,游人争相端着相机,将这意韵优美的水墨画刻进永恒。
人间最美是清秋。秋风至,永和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宝米洲、永田村、花江湾……处处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金色的稻田成片成片地翻腾着,稻秆们极力托举着沉甸甸的稻穗,只等一场艳阳,稻谷便华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山坡上,石桥边,屋舍旁,金秋的硕果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黄橙橙的柿子神气地扬着头,金灿灿的橘子成群结伴累弯了腰,圆鼓鼓的板栗也笑得裂开了嘴。
在松坳,经典传唱人又打开喉咙尽情欢歌,那是赞丰收、唱喜悦的福音。青壮们沿着美丽的乡村图景,家家户户舞龙舞狮,共贺这丰收喜庆的日子。
历经了一年的欢愉过后,坪里闲谈的老人渐渐少了,孩子们端坐教室,认真聆听师者的教诲。日暮时分,汉子们划龙舟的双臂摆动得更卖力了,咿咿呀呀的顺着龙荫港顺流而下。吐雾峰下,户户烟囱渐次升腾起袅袅炊烟,那是妇人在召唤男人们归来。
寒冬初至,湘江河畔的客人——中华秋沙鸭再度乘风归来,它们兴高采烈地在此结伴过冬。在鸟群们悦耳动听的欢呼声里,这衡山的水乡,就此卸下妆容,安详地沉睡在岑寂的冬日。
人们常说近处无风景。在南岭群峰间,我曾观赏过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黄姚古镇。梦境里,也曾置身那烟柳画桥的江南乌镇。可无论多么流连,我情有独钟的仍是我站立的这片土地。四季的无数晨昏,我独自站在永和中学顶端,眺望被山山水水簇拥的永和。阅尽千山万水,原来最曼妙的风景就在身旁。它美得自然,美得灵动,美得祥和!亲近它,我的内心竟是那么平和与富足。
这美丽的衡山水乡,我用知识浇灌你的孩子。而你,用富有灵性的山水滋养了我的精神。岁月之上,愿常与你“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