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的晒谷场

  ■谷彦平

  晒谷场上稻香飘,成为记忆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每每回想,不禁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晒谷场,耒阳话叫做“禾坪”“禾场”。我的故乡位于耒阳东南角与永兴县交界处的三都镇一个小山村,是全县重要的水稻产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有大大小小的晒谷场五六个,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位于村口的晒谷场。晒谷场是石灰加砾石打紧,然后再用石碾子压紧、压平,平整如砥。

  记得每当夏收时,田里打下的稻谷一担担挑到晒谷场后,生产队有专人登记、专人负责翻晒。傍晚或下雨前,要把摊晒的谷子收拢,堆成若干个大谷堆,上面洒上石灰印记(防止被偷或者有人乱动),盖上稻草把。每晚安排两名男劳力看守,一是防止被盗,二是如果遇到下雨,要及时加盖稻草或雨布,直到谷子彻底干透入库,才算结束这种夏收模式。

  晒谷的时候,麻雀成群结队地在场子上空飞来窜去,伺机偷食。大人们扎个穿衣戴帽的稻草人,稻草人手拿绑上彩带的竹竿,随风晃悠。麻雀远远望见,不敢近前。只是胆大的公鸡“喔喔”叫着,乘人不备,飞快地啄个不停。那时,我们小朋友经常充当“护谷”使者,看场守粮。猪、牛、鸡、鸭、麻雀、乌鸦胆敢靠近,我们的砖片瓦渣和弹弓飞丸将会从天而降,毫不留情,让来袭者落荒而逃。

  种田人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方能五谷丰登。夏天的天气变幻无常,有时晴空万里,顷刻乌云滚滚,大雨滂沱。家乡人打谷时,遇到暴雨来临,就得“抢暴”,意思是抢在暴雨前面收粮食归仓。紧急时刻,左邻右舍乃至过路人都会出手相助,毫无怨言。有时一天几暴,抢暴人连滚带爬,累得浑身酸痛。经过几次太阳暴晒,稻谷浆汁干硬,谷粒收缩,放在嘴里一咬“嘎嘎”响,吐在手心一看,壳米分离,表明谷子已晒干。大人们抬出风车,把收拢的谷子用撮箕放进仓斗里,打开倾斜开关,不停地摇动扇页,扇掉秕谷等杂物,拿箩筐、麻袋、蛇皮袋接住干谷,一担担过磅,交仓库保管员归仓管理。又是一个丰收年,大人们脸上乐开了花。

  颗粒归仓,空旷的晒谷场成了我们小朋友的游乐场,大家一个个如出笼的鸟儿活蹦乱跳,追逐打闹,捉迷藏、钻草堆、玩老鹰捉小鸡……有的利用废旧轴承改制滑板车,在场上溜来溜去,进退自由;有的在山上砍来毛竹制成高跷,脚踩横杠满场跑,高人一等,好不威风。大人们则喜欢晚上带着用稻草做的熏蚊烟包到晒谷场上乘凉,谈天说地,拉家常。有的兴趣来了,哼唱几句花鼓戏《刘海砍樵》或《毛国金打铁》。如今,我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但每到夏天,童年晒谷场上的欢歌笑语仍常常在耳畔回响。

  农闲时的晒谷场是练习骑自行车的好地方。土地平整,视野开阔,毫无遮拦,有利于学车人专心致志,自由发挥,一门心思练车技,尽快“单飞”上路 。儿时的晒谷场还是乡亲们的文化娱乐场所。那时,不流行跳广场舞,也没有音响,有电影看就不错了。公社电影队下乡,幕布在晒谷场靠墙一拉,天黑时,全村男女老少围成一团,注目观看,津津有味。电影片多是《苦菜花》《小花》《白毛女》《从奴隶到将军》等故事片。十里八乡的年轻人闻讯而来,既看电影,又当作一次难得的结识新朋友和谈情说爱的绝佳良机。

  那年头,农村物资匮乏,时有一些挑担货郎、打铜锣补锅、换板糖、收购废铜烂铁的师傅下乡做买卖,晒谷场如小集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春节期间,晒谷场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不断。家乡人有打拳、耍狮子、舞龙灯的祖传习惯,每年正月组织集体活动,男女老少踊跃参与,还到周边村湾进行交流表演。一些年轻媳妇抱着小孩在龙灯下钻来钻去讨吉利,喻为“过龙门”,以图吉祥安康。

  1982年,家乡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地、山林、耕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按人头分摊到各家各户。晒谷场被划成小块方格,一同分配,各家打谷晒粮自行协商、调剂,再难见到过去那种热闹场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老弱病残留守家中,田地逐渐被承包,实行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收割。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多元化的发展,故乡的晒谷场逐渐退出了乡村舞台,昔日喧嚣的晒谷场已湮没在岁月长河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父亲送我上学
读帖三吟
昔日的晒谷场
夕阳无限好
认尸启事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昔日的晒谷场 2022-10-11 2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