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苡
我的父亲虽然是在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长大的,但他很幸运,年少时便得到了书籍的滋养。年近八旬的他仍时常忆起那段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日子,更难忘在衡山县城新华书店角落里度过的极其丰盈的时光。1965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大学录取,光荣地成为村子里第一位大学生,从此跳出了“农门”,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我读书时已是一个能吃饱饭的年代,但那时应试教育的呼声很高。老师们时常善意地提醒我们:“课内的书都没有认真学好,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读那些‘耍书’?”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课外书籍都被定义为“耍书”。而那些时常光顾书店、腋下夹着厚厚一本或几本“耍书”的孩子们,多半会被指责为不好好读书的“二流子”,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于是,中学时代的我手头上除了课本和仅有的几本作文书,其他书籍一本儿也没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是一贫如洗。人到中年,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年少时的缺课之多,一时难以弥补。
如今,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却仍有不少孩子不喜欢阅读,甚至连很多成年人都难以静下心来读完一整本书。我不禁感慨:不阅读的人生是多么可怜、多么可怕!《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一书中谈到阅读时,写道:“……这是习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从小在家就是这样,身体要营养,头脑也要营养……”诚然,不同的书本里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精彩。阅读好书,可以让我们仿佛活过很多次,可以享受不同时空的异样风景,可以为人生打开无数扇窗,解开无数把锁,而这是远离书本的孩子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得到的。
这本书中有一篇《阅读,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的文章,讲到阅读对于一座城市内在品质的塑造,最让我痴迷。诚然,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富,越发让人惊叹文化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重要性,越发让人对一座城市的内在品质着迷。我去过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去参观过这些城市的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深入有名的小吃街、广场、集市……去城市的每个旮旯,静静品味深藏在市民内心的文化特质,用心去感受和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是一种何等奇妙的阅读!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最优秀的城市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确实,只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才能造就最优秀的城市。因为他们是有远见、有爱心、有良知、有素养的市民,是最优秀的市民。他们通过发自内心的、成为习惯的、全民性的阅读,获得最广泛的、最深入的、最持久的视野、心胸和气质,并通过城市的建筑、街口的标识和广告语、市民的言行举止等点点滴滴展现出来。那些飘溢着书香的城市,才是有灵魂有活力的城市,才是最美丽动人的城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因为那些远古的汉字至今依然能被我们阅读和理解,那些精美的诗词文赋通过世世代代的阅读传诵,已深深烙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骨子里、气质里。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全民阅读,我们才能持续地在各类经典中汲取营养;只有全民阅读,我们的后代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国;只有全民阅读,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才能更诗意地栖居在华夏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