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拥军
1
很多年前的中秋节,有个中年农民总会买回来一些麻糖和粘满芝麻的月饼,偶尔还会打上一两斤散装白酒回家。女主,则会炒一盘花生,一碗黄豆,烧好一壶开水。夜晚,中年农民把堂屋里的小木桌放到堂前月下,和两个一大一少的少年坐在吱吱作响的竹椅子上,吃麻糖月饼,花生豆子,喝开水散酒,然后看月亮从南岳衡山上慢慢升起,看月亮里吴刚砍桂花树。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享那皓月当空,星星稀散,微风阵阵,村庄宁静以及夜虫清唱的秋夜。
后来,中年农民因病过世,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当年月亮下的那一家人,再也没有一起在月下对饮共影了。
当年月下那个大一点的少年,就是我。月下那个中年农民,是我的父亲。此时想起,我已经忘记当时在月下的许愿和梦想,只记得麻糖和月饼满口溢香,花生很脆,豆子很松,开水很甜,还有父亲的旱烟和散装白酒有一点呛人。
身心如梦一般漂泊,往事如过眼云烟消逝,美好的时光竟是那样短暂。此后,我离开了那个遥远的山村,那栋孤独的旧屋,汽笛长鸣,四处飘零……
2
在外面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是在离家最近的城市,在衡阳环城北路的工地上。那也是我第一次出门在外。虽然离家很近,但因为要在月底赶完工期,工头不放假,中秋节那天也在开工。晚上加了菜,工地食堂还提供了两大水桶衡阳产的散装啤酒,管喝够。酒醉饭饱后,洗了澡,便和大家去湘江河边玩。去湘江路上,街灯升起。路上行人如织,路边店里录音机传来童安格的歌声:“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那是你我早已熟悉的旋律……”
走到先锋码头时,在岸上看到一艘大游船停在水中,船上灯红酒绿,轻歌曼舞。这时,一轮明月倒映在湘江,两岸大厦一束束光射向水中,远处的新老大桥灯光熠熠闪亮。夜色下,江面波光荡漾,既风姿绰约,又空灵迷蒙,宛如湘妃从这里经过。
回工地时,录音机里传来的是另一首歌:“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那个年代,所有人都迷茫。
3
离家在外过的第二个中秋节是在岳阳的工地上。因为还没有找到收留我们的工头,所以我们暂时寄居在中建五局的临时工人宿舍,宿舍是一排排红砖砌的十二墙,没有粉刷,窗子是水泥倒的,我们用薄膜封住,挡住湘北的秋风,屋顶是石棉瓦盖的。宿舍里只有我和朋友,我们自己做中秋晚餐。那夜我们买了一斤肥肉生蒸,买了一斤花生米两斤散酒。
那一夜,我们没有出去看月。饭后,我拿出口琴和笛子吹遍我会的曲,和朋友一起唱歌。没有手表,不知道几点了,突然门被敲响。打开门,是一对年龄比我们大一点的夫妻。他们被我们的琴笛声和歌声感动了,说要来和我们共度中秋之夜。他住在宿舍隔壁,自己介绍说是四川的,当时妻子已有身孕。
那一夜,四川老乡说:你们,年轻真好,没有负担,真好。那一夜,我和朋友吃到了他的月饼。
那一夜喝了两斤白酒,最后,我为他们夫妻用笛子吹了一首《渴望》,祝福他们这一胎是儿子,祝福他们往后越来越好:“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假难取舍……”
那年的中秋,真的是“故事并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4
离家在外过中秋节,占据了我从少年到中年的这一段三十年人生。惨淡的游离生活没有花样年华,没有鲜衣怒马,生儿育女后,一家老少只有春节时才团聚。而今已在佛山过了二十多年,依然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但今夜我惦记的还是以前的中秋。
想起曹雪芹的两句诗来:“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现在,我以一种追忆往昔的心情向今夜的明月和明月里的嫦娥发问:
郴州资兴的中秋月下,有个少年游过半个东江,然后借一渔船才得以返岸,你还记得不?
广州番禺的中秋月下,那个横渡珠江支流游在江中心的少年,逼停了几艘大轮船,你还记得不?
深圳中秋的月亮,照着通宵的流水线和高耸入云的新建厂房的脚手架,有一个年轻人在厂房与工地上徘徊,你还记得不?
中原郑州的月亮,那个骑自行车每天一百多里行程的卖酒青年,酷爱中原文化,在郑州两年从地摊上买回一百多斤书带回湖南,你还记得不?
……
5
明月送清辉,佳节倍思亲。人世间的思念,像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草,疯长着,堆积着,涌动着,蔓延到了天际。我相信,今晚的月亮会爬满相思和诉说。中秋有明月,中秋便不会老;人生有中秋,人生就会有相思!无论天涯海角、故乡异乡、佛山衡阳,今夜的相思将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吟咏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