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昱舒
我们想要成为有知识有涵养的栋梁之才,书籍便是完成这一过程必不可缺的支撑。但我们光积累片面的知识素养还远远不够,因为平日读阅、进修的大部分都为“有字之书”,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能进一步地用心赏识“无字之书”,领悟“心灵之书”。
读好“有字之书”,是创造自我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石。古人云:“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从小到大,我们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初生幼童到出口成章、意气风发的风华少年,那些凝聚着先祖智慧结晶的名学典籍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字之书”如同深海明珠,在我们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是我们打开双眼看世界的窗棂。而经过不同阶段的品读,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意韵无穷,使人受益匪浅。
光是读好“有字之书”,还远不足以问鼎高峰,更要用心去品味“无字之书”,谱写雄浑激昂的人生乐章。而读好“无字之书”的必要前提是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够“一重目光一重景”,看通彻在那洁白朴实的“书页”上、在遒劲有力的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平凡生活中,通过实践与磨难得来的宝贵经验、大街小巷他人的行为准则与人生造诣、大自然悄无声息的运转……这些使生活的细枝末节之处都富有活力,这些都是“无字之书”,以供我们发现与品读。所谓“无字”,便是应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有字之书”不过是一台钢琴上的基础琴键,那么“无字之书”便是奏出慷慨激昂、感染人心的必备琴谱。
当我们能够读好“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后,我们攀登高峰,寻求真理的旅途便已成功了一半。而由浅至深的最后一步,便是完成自我的探索,读好“心灵之书”。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阐明了事物内在丰富的必要性,读书也不例外。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中年遭遇可谓是非常不幸,他在风雨中忍受苦难,在黑暗后迎接黎明,最终赢得无数荣誉。他有感而发:“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是他以心灵去体会人间百态、感受喜怒贪嗔后的慨叹,是他品读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化解愁苦拥抱光明的收获。革命家陈独秀以“青年者,如初春,如朝阳,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来鼓舞青年们,也是他以一颗熊熊燃烧的爱国爱民之心得来的领悟与体现。读好“心灵之书”,便如将乏味的语言中注入生机与色彩,写就人生的佳作,成就辉煌。